城关中心校侯家庄小学
六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课题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主备人 高年级语文组 教学
目标 1.读读写写"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
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教学
主线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调 整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设
计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谁能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题目为什么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2、简介李大钊。 (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讲了李大钊同志的三件事:被捕前、被捕、在法庭上。)
三、自主探究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小组合作交流(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词语。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复习并板书上节课归纳的疑难问题。)
二、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找中心句。
(设计问题:李大钊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是什么样的力量占据着他的心?答案: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2、围绕"信心"一词,展开联想。
3、品析人物语言,学习"被捕前"。
(①"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就"知道什么,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
②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我哪能离开呢?"应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在品析词中体会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最后在读中品析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4、体味人物神态,学习"被捕时"。
①"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把"不慌不忙"换成"匆匆忙忙"行不行?为什么?)
②面对凶恶的敌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惯有"、"严峻"两个词去掉行不行?)"惯有的严峻的态度"说明什么?(体会父亲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
5、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
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要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①前后态度的对比。②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
6、学法迁移,自学"在法庭上"。
(可放手让学生找出描写敌人和家人的神态和语言的语句,通过讨论,分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1、弄清什么叫"前后照应"。
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到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这些句子前后照应,使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印象和感受也会更深。)
四、总结、拓展
1、把课文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什么地方写得好,为什么?
2、读写结合,发展技能。(鼓励学生运用前后照应的写法,要求通过一个典型事例写人,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五、课外延伸
1.李大钊的墓碑上刻着中共中央这样的评价(齐读)──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