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环节由学生提出疑难,学生相互解答,旨在检查预习情况,并疏通文言知识。)
四、测--教师强化、识记:(5分钟)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
B.抑本其成败之际(抑:或者)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
D. 以一少劳告庙(少劳:祭祀用猪、羊各一头)
2.下列词类活用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A.函梁君臣之首(函:名作动,用木匣子装)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东:名作动,向东逃跑)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使动,使兴盛)
D. 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形作名,微小的事)
3.下列文言句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此三者,吾遗恨也 (判断句)
B.系燕父子以组(定语后置)
C.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
D.盛以锦囊(省略句)
4.下列对文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道理了。
B.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或者说考察他成功与失败的迹象,都是由于人为吧?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逃跑、犹豫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人生的祸患常常在细微的事情上累积而成,有勇有谋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五、议--师生讨论、分析:
(一)自读课文,思考:(5分钟)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追问: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概括:通过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3.通过课文大家推知本文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二)再读课文,思考:(10分钟)
1.作者是如何来写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明确:由时间理出过程,概括出和庄宗有关的时间点和相关事件。
2.在这几个时间节点上,在庄宗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
908年(23岁),接受遗命,"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38岁),灭后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
926年(41岁),身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