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训练答案:
1.解析: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封制这一概念的理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年分封的对象主要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等。材料中的"殷民"是指商代遗民,因为商朝称殷朝。
2.解析:D本题涉及西周分封制的实质问题,要求学生指出当时统治者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分封制的实质具有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的重要作用。
3.解析: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宗法制度、世卿世禄制的理解能力。题干的题眼是"主要依据",选项列出有关依据,经辨析可知A、B、C、D四项都是其依据之一,但主要依据应是血缘与嫡庶。
4.解析:D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分封制的内容。A、B、D三项表述符合分封制的内容,D项叙述不合史实,周王与诸侯之间不存在按受封的实际田亩纳税的经济关系。
5.解析:C A项是宗法制的核心,D项是宗法制度的作用。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这是它最大的特点。
6.解析:B. 祠即宗祠,据此既可判断与之联系的制度是宗法制。
7.解析:A "封建"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以藩屏周"是"拱卫周王室"的意思,因此这句话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课后巩固答案:
1.A解析:从材料中的"天下为家"来看,社会已发展到"家天下"的奴隶制;再结合"大道既隐"判断,"大道"是指已逝去的原始社会的制度。
2.C解析:"齐鲁之邦"来源于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因为齐国和鲁国是这一时期山东地区主要的封国,因此后人把山东地区统称为"齐鲁之邦"。
3.解析:C鼎在西周时期是王权的一种象征,春秋时期诸侯墓中的九个鼎现象反映了周王室走向衰弱,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的破坏。
4.解析:D宗法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在社会初期的确巩固了统治,但是到后期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不利于社会的平稳转型。
5.B解析:材料说明,同姓宗族是西周时期分封的主体,这一时期著名的姬姓封国有晋、卫、鲁等,也说明西周时期分封制带有鲜明的宗族色彩。
6.A 解析:西周时期开始的宗法制。
7.B解析:读材料:秦统一全国后,鉴于周实行分封制的教训,不再分封,而是实行郡县制,以求长治久安。所以"周制"指的是分封制。
8.C解析:从材料可知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内容。
9.C解析:宗法制下的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
10.D解析:材料反映的信息是由天命来决定自己的身份,反映的是宗法制的内容。故选D。
11.解析:本题要求考生从两个层次回答问题。都是饮食生活方面的,从材料一可以分析得出,天子、诸公、诸侯、上大夫、下大夫有豆(古代盛食器具)的数量不一致,可以看出地位不平等,饮食行为要有礼仪的要求。与孔子的"礼"有关。从材料二分析有进食之礼;可以看出饮食礼俗体现了等级有差,贵贱有序的思想。从材料四分析出战国以前的餐叉,可以看出周代已经形成一定的饮食礼俗;
答案: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宴饮时,按身份(等级)分配食品;食具有筷子;食具有叉子;食品的摆放有一定的规定;食具的使用有一定的规矩;饮食行为有礼仪要求。(8分)第二层次:饮食之礼起到加强宗教团结,沟通社会关系的作用;周代已经形成一定的饮食礼俗;饮食礼俗体现了等级有差,贵贱有序的思想。(5分)
教材习题详解
[解析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