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韩愈自称其郡望为"昌黎",所以后人又称其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步入仕途,曾几度被贬,累官至吏部侍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韩愈
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著有《昌黎先生集》。
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学习。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
[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阐明从师学道的重要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并以孔子为例论证"圣人无常师",论述了"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中心论点,表现反抗流俗、抗颜为师的态度和勇气。
[文脉·梳理]
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②其子--其身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不能体现择师标准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A.①③④ B.③④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