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列传
第一课时
【前课准备】
阅读"知识链接",自主阅读文本,完成对话单。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和特殊文言句式的知识,翻译时能依据句式特点并能落实句中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知识链接】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王没有善待太子丹,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国是一个弱小国家,强敌压境,燕国危在旦夕,太子丹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手段。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自己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本文记的就是这件史事。通过"私见樊於期","易水送别","秦廷行刺"等情节,塑造了荆轲这位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有勇有谋、视死如归的古代侠士形象。荆轲刺秦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千百年来,被受压迫的人们敬仰的原因,在于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去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课前预习】
1.助工具书,阅读文本,弄清全文大意。
2.给加点字注音:
淬(cuì) 忤(wǔ) 徵(zhǐ) 陛(bì) 卒(cù)起不意 提(dǐ)秦王 被十创(chuāng) 揕(zhèn) 樊於(wū)期 夏无且(jū) 曩(nǎng)
3.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第10-18节。
第10段:荆轲献计
第11段:准备"信物"
第12段:准备武器
第13段:易水送别
第14段:廷刺秦王
第15段:秦王灭燕
第16段:高渐离献身
第17段:勾践感言
第18段:太史公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