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新设计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讲义: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 Word版含答案
2018-2019学年新设计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讲义: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 Word版含答案第4页

政治

思想 "克己

复礼" 目的是改变春秋时期的混乱,匡正社会秩序,但社会变革是不可阻挡的 "仁者

爱人" 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心与爱护,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中庸

思想 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强调和谐完美,有利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 教育

思想 "有教

无类" 扩大受教育对象的范围,打破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有利于教育的推广 "成人"、

成"君子" 培养博学明礼的高素质人才 因材施教、

言传身教 对后世教育影响深远   主题二 礼、仁、中庸的相互关系

  【史料探究】

  史料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思考

  (1)概括孔子上述言论反映出他怎样的政治主张?

  (2)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分析孔子提出这些主张的原因和目的。

  答案 (1)重视礼,强调仁,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以中庸思想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完美。

  (2)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奴隶制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新旧社会势力矛盾激化,人际关系紧张。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恢复周礼的权威,改变天下大乱的局面,重建奴隶制的社会秩序。但政治实践又使孔子认识到,形式上的礼乐必须以仁德为根基,礼和仁必须结合起来,并以中庸之道协调礼和仁的关系,达到完美与和谐。

  【史论总结】 礼、仁、中庸的关系

  礼、仁、中庸是孔子思想中的三位一体的理论体系。三者都是伦理道德、政治理想和方法技巧的综合,但又各有侧重。

  (1)"仁"侧重于伦理道德范畴,强调个人的内在修养,以个人内在的"仁"为出发点向外延伸到外在的行为规范就体现为"礼"。

(2)"礼"侧重于政治范畴,强调社会各等级各有不同于其他等级的行为规范,将"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