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十)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
2009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十)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第2页

A.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 通五经,贯六艺。

C.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D.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比如:

A. 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B.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C. 变姓名,诡踪迹。

D.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③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如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义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句"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④声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

"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的意义。"顿"与"钝"字开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⑤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如: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步"的意义。"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的"忧劳"与"逸豫"构成对文,与"忧劳"义相反的"逸豫"就是安逸享乐之意了。如理可以推出"梅以欹为美,正则为景"句中"欹"的词义为"不正"或"倾斜","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中的"殚"义可由熟悉词"竭"的意义推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中的"弥"可由"愈"义推知。

10.一般来说,文言文后边的设题的选项实际上是对文言文选段比较晦涩难懂的关键字词的某种注解,要充分利用设题的选项理解原文,交互理解。

知识点梳理

理解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1、词义的转移

①词义范围的转移。如"涕"字在上古时指"眼泪":"涕泗滂沱"(《诗经•陈风•泽陂》)但到了汉代,"涕"转为"鼻涕"的意思了:"目泪下落,鼻涕长一尺。"(王褒《潼约》)两者虽都与哭泣有关,但词义所指的范围已发生了转移。又如"暂"字,在汉以前是"突然,一下子"的意思:"(李广)暂腾而上胡儿马。"(《李将军列传》)在现代汉语中,"暂"字是"暂时"的意思。两者虽都表示时间,但在范围上已发生了变化。

②词义轻重的转移。词义由古义转为今义,一为词义的加重,一为词义的弱化。前者如"诛"字:"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宰予)与何诛?"这里的"诛"是"责备、谴责"的意思。"害民者诛"(晃错《贤良文学对策》)"诛"在这里是"杀死"的意思。"诛"的词义由责备、声讨到肉体上的杀戮,词义加重了。后者如"谢"字,"谢"在古代主要是"认罪、道歉"之意:"嫂蛇行匍伏,四拜、四脆而谢。"(《战国策•秦策》)"吴王谢而告伏。"(《韩非子•内储说》)在汉代词义有了转移:"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么谢邪?"(《汉书•张安世传》)例中的两个"谢"字都是"感谢"的意思,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这是词义的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