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
经济 生产力发展。奴隶制经济的崩溃,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上的繁荣提供了物质上的条件 政治 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 文化 随着"私学勃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平民开始接受教育;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阶级关系 原来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地位上升,他们代表的本阶层和政治派别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 学术环境 在缺少绝对权威和政治控制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不受束缚和制约。各派学者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学者不是政治附庸,不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 2.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争鸣"指各派学者或思想家,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济世的主张。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实质:"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5.评价(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3)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中国古代道德学说的建构--孔子思想
1.思想主张
核心是"仁" "仁"的基本出发点是爱人;实现"仁"的途径是道德自觉,推己及人;目的是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