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这就是利于避难。"族人曰:'变是心也,居晋而可;不变是心也,虽远越,其可以安乎?'"看来还是庆封的同族人见识更高,更能看到问题的根本。他认为,只要改变了这作乱的心思,居住在晋国就可以了;如果不改变这作乱的心思,即使居住在遥远的越国,也不可能安宁。"是心"指作乱的心思。族人的反问真是一针见血,而叛乱者庆封的那一种盘算倒也十分有趣。
第四个故事:"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昭绩昧醉酒睡着,把自己的皮衣丢了。宋君曰:"醉足以亡裘乎?"喝醉了酒丢三落四的事情不奇怪,可是昭绩昧连自己的皮衣都丢了,宋君感到奇怪,所以有这样的疑问。且看昭绩昧的回答:"桀以醉亡天下,而《康诰》曰'毋彝酒','彝酒'者,常酒也;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昭绩昧真是善于辞令,他的回答妙极了:夏桀因为醉酒丢了天下,而《康诰》说过"不要彝酒"的话,彝酒就是常常喝酒;常常喝酒,天子就会丧失天下,平民百姓就会丧失自己的性命。昭绩昧一下子就把一个寻常的吃喝问题,变成了对治理天下者的警示。由于有这一方面的切身经历,他这样回答宋君,又颇有现身说法的味道。
第五个故事:"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鲁穆公要跟晋国、楚国搞好关系,以便患难之中可以得到它们的援手,所以使众位儿子有的到晋国去做官,有的到楚国去做官。孔子曾说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看起来,鲁穆公倒是颇有远虑的人。然而犁锄(其事迹不详)却说:"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他的意思是,跟遥远的越国借人来抢救淹在水中的孩子,越人虽然善于游水,这孩子也一定是没命了。发生了火灾而到大海里面去取水救火,海水虽然很多,这火一定是救不灭了,──原因是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现在晋国、楚国虽然强大,可是齐国近在眼前,若不跟齐国搞好关系,鲁国的祸害恐怕救不了了。经犁锄这么一说,才可以看出,鲁穆公根本就不善于做长远的打算,功夫完全下错了。
第六个故事:"曾从子,善相剑者也。""相剑"就是通过观察剑的外形、文理、颜色、光泽、铭文、装饰等,来鉴别剑的优劣以及名剑的真伪;先秦时候有一类术士专精此道,看来曾从子就是干这个行当的。"卫君怨吴王。"这句话的背景是:鲁哀公十二年(前483),卫出公跟吴王夫差相会。吴王对卫侯无礼,派人围住了他的馆舍。后来子贡出面劝说吴太宰嚭,才使他得到释放。所以卫出公怨恨吴王夫差。"曾从子曰:'吴王好剑。臣相剑者也。臣请为吴王相剑,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曾从子建言假托为喜欢宝剑的吴王夫差鉴别宝剑,把剑拔出来给他看,乘便为卫出公刺杀他。看来这个主意不错。古代的刺客找一个类似的由头行刺,或可成功。就看卫出公怎么说:"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这是第一层意思,先指出曾从子做这事,不是因为义,而是为了利。"吴强而富,卫弱而贫。"这是第二层意思。古代帝王或者会夜郎自大,卫出公则明言卫国跟吴国比,既弱小又贫穷。"子必往,吾恐子为吴王用之于我也。"这是第三层意思。既然你曾从子为的是利而不是义,转而听吴王使唤可以得到更多的利,所以你一定去的话,恐怕你会为了吴王把这一套用在我身上。卫出公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