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刻苦努力,国家就必然可以拥有众多的善于射箭驾车的士了。这道理十分清楚。"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厚乎德行"指道德品行纯厚。"辩乎言谈"指在言谈方面很有口才。"博乎道术"指在治理国家的方法方面知道得多。"珍"是珠玉等宝物,比喻难得的人才。"佐"即辅助的人、帮手。这段话是说德才兼备之士,在才德方面超出一般善于射箭驾车的士,对国家来说更为重要,本来是国家的宝物、社稷的帮手。既然如此,要想使国家拥有众多的德才兼备之士,也一定要使他们富贵、敬重他们、称赞他们。
墨子进一步用古代圣王治理国家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古代圣王治理国家,施行这样一种原则:不义的人就不让他富有,不义的人就不让他尊贵,不义的人就不让他亲密,不义的人就不让他接近。结果怎么样呢?"......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这句话意思是说,国家财物多地位高的人听说了这事,都回到家中盘算合计说:"起初我仗恃的是财物多地位高,现在君王举用有义的人,不避贫穷低贱的人,既然这样那么我就不能不行义。"接下来,墨子以同样的句式,一口气列举了"亲者"(即跟君王关系亲密的人)、"近者"(即在前后左右侍奉君王的人)、"远者"(即跟君王关系疏远、不在君王身边的人)以及"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即边邑远郊的臣子、宿卫宫中的公族及卿大夫子弟、都城中的百姓、四方边远地区的农民)的反应:或者明白了不可仗恃跟君王关系亲密,可以仗恃的只有行义,所以自己不能不行义;或者明白了不可仗恃在君王前后左右服侍,可以仗恃的只有行义,所以自己不能不行义;或者明白了跟君王关系疏远、不在君王身边也并非无所依靠,可以依靠的是行义,所以自己不能不行义......如此以至于举国上下都竞相行义。墨子总结这段话的意思,还是用问题推进的:"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宫墙既立,谨上为凿一门。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举国上下都竞相行义,原因就在于:君王所用来驱使臣下的是一件事,即尚贤事能,"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臣下所用来侍奉君王的,必然就是一种方法,即行义。这就好比富人有高大的墙深邃的屋,屋子的墙筑好之后,只在上面给它凿开一个门。假如有盗贼进去偷东西,只要关上他通行的惟一的门来捉他,他就无从逃身了。富人把握了这个关键,就必然可以解决问题。古代圣王使举国上下都竞相行义,同样是因为他把握了治理政事的关键。这个比方十分有趣。设若富人不把住门,就抓不到小偷;设若君王不抓住尚贤事能这个关键,也就不能使国人争相行义。
墨子在上面一段举古代圣王作例子,是说治理国家要抓住尚贤事能这个根本。这是大的原则。确立了原则之后,就应该说明如何去贯彻原则。所以墨子还是举古代圣王作例子,来具体说明如何落实。"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列德"就是给有德之人安排职位。"在农与工肆之人"指的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或者在各种手工业作坊做工的人。"有能"即有才能,根据上下文,应该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