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3.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4.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5.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7.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8.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9.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对应学生用书P46
九日齐山登高
整体感知
一、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晚唐大家,诗、赋、古文均擅,书画亦精。其古体诗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虽受晚唐诗风影响,但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荡而又精致婉约。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有《樊川文集》。
二、相关背景
这首诗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时,九月九日重阳节登临齐山的作品。和他一同登山的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的怀才不遇和同病相怜之感。
三、内容提要
这是一首自慰、慰友的抒怀诗,诗中曲折地表现了诗人抱负不得施展而引发的不平与感慨,同时也明显地流露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失意时所产生的消极颓废、放达自信的生活情趣。
四、写法借鉴
1.情景交融,理趣盎然
诗的首联从登山一事写起,为引发下文的抒情作铺垫;颔联紧承首联,写诗人对登高一事的主观感受;颈联用"但"字一转,拓展到对人世的感叹;尾联借用典故凝重结尾。整首诗歌,一层进一层,显得情景交融、理趣深刻。
2.旷达抑郁,感情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