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认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注释] 万钟:丰厚的俸禄。钟:古代的量器,六斛(十斗为一斛)四斗为一钟。则:连词,表假设,如果。辩:同"辨",辨别。何加:有什么益处。
[原文]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译文]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为了我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
[注释] 为:为了。与下文的"向为""今为"的"为"都读wèi。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得我:得于我,感激我的恩德。得:同"德",动词,感激恩德。与:yú同"欤",助词,表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吗""么"。
[原文]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译文] 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的施舍,今天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干了吗?
[注释]乡:同"向"原先。为:为了,后省"之"(指"义",即羞恶之心)。已: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
[原文] 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本来的思想,即"义",即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注释]本心:本来的思想。
二、结合自主预习提纲,讨论下列问题:
1.提问:古代有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个穷人不接受不敬的施舍,最后饿死。这个论据与课文第2段用的是同一个典故。请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
讨论并归纳: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2.提问:(谈骨气)中引用孟子的一段来解释骨气的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前面的哪一句?
讨论并归纳: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诱惑不了。
3.提问:为什么高官厚禄诱惑不了?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因为高官厚禄与礼义的价值不同,如果不符合礼义的高官厚禄则不能接受。比如说,叛变革命,到国民党去当大官,真正的共产党是宁死不为的。再比如说,出卖国家机密得到很多钱,爱国志土是宁死不为的。再比如说贪污受贿得了很多钱,正直的干部是宁死不为的。
4.提问:文中第二三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了举例子论证、正反对比论证,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5.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6."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明确:"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三、全文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四、拓展延伸
1、古今中外有许多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试举两位,并用一句话概括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