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镜中窥曹
《三国演义》中"孟德献刀":董卓窃居相位后,威逼汉帝,杀戮大臣,震悚朝野。司徒王允等人商议如何除董贼,曹操自告奋勇,借宝刀一口,径至相府行刺。董卓肥胖不耐久坐,侧身里面而卧,曹操掣出宝刀,准备下手。不料董卓从衣镜中窥见曹操懂得举动,急忙转身喝问道:"孟德要干什么?"此时董卓的义子吕布已来到门外。曹操见行刺不成,急忙持刀而跪说到:"我有宝刀一口,献给恩相。"曹操走后,吕布大为疑惑:"适才曹操似有行刺之状,由于被我们喝破,便假托献刀。"董卓亦疑惑不定。恰巧谋士李儒竭见,董卓告以其事。李儒说;"现在可召唤曹操,如无疑而来便是献刀;如推托不至,便是行刺。"董卓然其言,派人传唤曹操,曹操已逃得无影无踪。
材料二:眼力
警察:"你说有辆车把你撞了就溜之大吉?你看清那辆车的车号了吗?"
女士:"没看清。" 警察:"什么牌子?"
女士:"没看清。"
警察:"什么颜色?"。
女士:"没看清。"
警察:"开车的司机是什么穿着?"
女士:"下边穿的什么我没看见,上身穿的是铁锈红纯色雅茄呢新潮高领套头衫,脖子上戴的是镶宝石粉红三环珍珠项链,浅棕色哈罗兹公司精致高档貂皮披肩,头上戴了一顶俏式福特南垂边帽,帽上头还缀着好些花儿......"
问题探究:材料一中最后对曹操举动性质的断定体现了意识的什么特点?材料二中这位女士只把别人的穿着记得清清楚楚体现了意识的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向学生展示答案:活动一:动物的活动却纯粹是无目的的本能活动。而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活动二:材料一体现了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材料二体现了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教师点拨、总结:
1.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还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
2.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一个积极的能动过程,这一过程不仅表现在人们通过感觉可以认识事物的现象,外表,而且表现在人们通过抽想思维可以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如曹操为什么在董卓向里躺时拔刀?为什么在屋内无人时拔刀?为什么拔刀后才说献刀?为什么离去后就逃之夭夭?所有这些,足可以经过缜密的思考而得到答案。因此,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并不象"照镜子"那样机械,而是积极能动的。
3.意识对于周围世界的反映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进行。只有当人们的实践活动需要时,人们才会去主动地反映它。
4.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人类应当为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而自豪,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活动三:请同学们对前两个命题进行辩论,并思考回答后两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