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参备人 备课时间 投放时间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立等史实,掌握明清加强君主专制措施。
分析明清两朝在政治制度上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分析有关内阁制和军机处的史料,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思维方法。
分组讨论,探究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初步掌握从不同的角度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辩证地历史地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清专制主义的强化,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但这又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是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正确认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树立历史意识,感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 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
难点: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1.导入设计
创设情境:以自编历史情景剧导入。学生模拟课前编排好的两汉、隋唐和明清官员上朝的礼仪。学生观看后,教师提问:两汉、隋唐和明清时期的官员上朝时,礼仪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官员上朝时的礼仪由站着(两汉)→坐着(隋唐)→跪着(明清)。这种变化说明皇帝地位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而官员地位(包括宰相)在逐渐下降。到明清时,君权更加突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以此导入。
2.宰相制度的废除
通过问题设置,创设情境,启迪思维,思考并解决问题。
(1)根据前面所学知识,思考:宰相制度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其职能是什么,曾经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2)以史料研习方式,了解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明太祖实录》
阅读材料,请回答:
①明太祖对宰相的看法如何?
②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恣擅权;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3.内阁的出现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内阁出现的原因、内阁概念及内阁的主要职能。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的官员到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由于文渊阁地处宫内,阁臣常在殿阁随侍皇帝,故称"内阁"。其功能是为皇帝服务,是皇帝的顾问,无决策权。)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关于"胡惟庸案""票拟与批红""首辅张居正"等材料,讨论分析中国古代的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是皇权与相权矛盾演化的结果。后来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权力不断加大,到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以俨然成为宰相,但是它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所以说,历史上的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而阁臣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不能对皇权起到真正制约的作用。
4.军机处的设立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了解军机处设立的原因、主要职能及特点。
(2)补充材料,说明清朝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鼎足而立,而到雍正年间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分组讨论,思考探究:
(1)回顾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有了怎样的变化?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这种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明清两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程度,在中国历史上已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这从一个方面表明中国古老传统的封建社会已走向没落,衰亡已不可挽回,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