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4分)(1)从主题思想的角度赏析《谈静》(2)从说理技巧的角度赏析《谈静》
阅读突破策略
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的整体脉络之后,我们还需根据作品的特征从微观上去答题。在阅读文艺性较强的文章时,注重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由事及理的阅读方法尤为重要。
一、由词句到语境的开掘。一个词语或句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含义不同。词语除了它的基本含义之外,还可能有比喻义、隐含义、临时义、概括义等,因而文学作品的语言往往有着多义性、含蓄性、情感化等特点。这就需要由词语本身这个"点"推及语境这个"面",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挖掘它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以2008年湖南卷第19题为例,题目要求考生"比较第五段中的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指出它们在境界上有哪些相同点"。我们先来看看原文:
我这番话都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
这里已不只是分析诗句本身,而是要洞察作者援例说明的用意,要求考生实现从语句到语境的开掘。考生一般都可以得出答案中的三个要素之一:"都表现为一种幽美的情境。"细心的考生,则可从"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等句子进一步得到启发,找到答案的另外两个要素:①都是静观寻常事物中妙悟到的另一种景象;②都能从中看出诗人悠然自得、空灵的心境。
二、由事例到理性的思考。在偏重议论与说理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往往可以通过丰富的事例,来探寻艺术或生命的规律。这些规律,有时作者会在文章中明确揭示,有时会在收束时自然总结,有时也会让它们蕴含于字里行间,让读者自己去品味。比较而言,三种情况中的后一种情形,往往会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虽然命题者没有提供参考材料,也不加注解,但考生应该具备这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够通过文章中的某些信息,达到理解语句或主旨的目的。如2008年湖南卷第17题:"第一段说'感受'的'含义极广'。请根据文意,说明'含义极广'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先来看看文段: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含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厌;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
要写出本题的前两个信息点比较容易。文中"这两个字含义极广"后,紧承有"......是感受"和"......也是感受"的直接解说。问题是,一些考生就到此止步了,没有注意到后面作者特意用"比方"来说明"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的观点。其实,我们要学会对这些具体化的现象进行分类或总结,要透过"比方"、"再比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