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3
2019-2020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3第3页

二、

自主学习 一、中国古代的人地关系思想

人们"惧怕老虎"、"武松打虎"和"杀虎获刑"这三个故事分别发在什么哪个社会历史时期?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如何?人类的主要活动有哪些?主要产生了哪些环境问题?阅读课本94至95页正文和材料,分析中国古代的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古代的四个阶段 相应的人地关系思想 ①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 肤浅,被动适应环境 ②农业革命以后 地理环境决定论 ③人类驾驭自然能力的提高 人定胜天 ④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天人相关论,因地制宜 三、

交流点拨 1."三只老虎"引发的故事不同,其实质就是是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不同,人地关系思想不同。具体见表格

灌溉和农耕 发展速度惊人 达到较高的水平 人类活动 采集和渔猎,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较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微弱 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资源,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增强 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高度 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主要环境问题 生物资源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引起物种灭绝。但环境问题不严重 出现各种环境问题,环境趋于恶化 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演变为公害 人口激增,资源欠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人地关系思想 恐惧和依赖环境

可持续发展论 活动:(课本96页)

1.该县的这一引水工程,是哪一种人地关系思想的表现?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答:"人定胜天"思想的表现,体现了当地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辛,敢于与自然抗争的精神。

2.引水工程的成功,会给地方经济带来哪些好处?会不会对该县及其邻县的生态环境产生负作用?

答:一、使清澈的渠水淌进千百年来干涸的土地,解决当地生产、生活用水缺乏问题,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当地的生存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二、负面影响:在悬崖峭壁上开凿渠道若缺乏科学论证,可能会导致滑坡;开凿渠道的碎石任意堆放,会对土地资源造成破坏;开渠过程中若破坏陡坡上的植被,则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如果引水量太大,就会使邻县出现缺水现象,也可能出现土地的次生盐碱化等生态问题。

二、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1.地理环境决定论: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于19世纪强调了人类活动受地理环境多方面的控制,并发展成为近代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2.可能论: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于20世纪初提出"可能论"

英国地理学家P.M.罗士培提出"适应论"

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提出"生态论"

3.人地协调论:二战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而提出"人地协调论"、"环境感知论"

4.可持续发展论:二战后提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强调社会经济发展要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协调,是从更高层次和更广泛的意义上阐述人地关系。

活动:课本97页

2、引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及程度不同,环境问题的表现不同,人地关系思想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