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 背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历了更为残酷的战争考验,反法西斯同盟再次萌生出创建一个新的国际组织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设想。
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局势出现有利于同盟国的战略性转折,战后世界的安排被提上日程。1943年,美、英、中、苏四国签署了《普遍安全宣言》,宣布应该尽快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此后。联合国筹建工作正式展开。
在四大国首脑分别参加的多次会议上,同盟国就建立联合国的具体事项达成协议,并于1945年3月向有关国家发出召开联合国会议的邀请书。 成立 1945年4月,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开幕,有50个国家的282名代表出席会议。6月,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各国代表在宪章上签字。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这一天被定为"联合国日"。联合国接受美国的邀请,将总部永久性地设在纽约。 宗旨 一、 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
二、 发展国际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平。
三、 进行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类福利性质的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
构成一个协调各国行动之中心,以达成上述共同目的。 机构 最主要的审议机构:联合国大会。有权讨论宪章范围内的任何问题。每年举行一次常会,每个会员国都拥有一票否决权。
最重要的机构: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是惟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机构,由中、法、苏、英、美5个常任理事国和6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采取5个常任理事国一致的原则,即在重大问题上,5个常任理事国都拥有否决权。该机构对国际安全问题负有重大责任,有权调查引起国际争端或摩擦的任何情况,可以提出解决这些争端的方式或方法,采取强制行动直至使用武力维持和恢复国际和平与安全。
联合国还设有经济及其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等机构。秘书处设秘书长一名,为联合国的行政首长,任期5年。 历程 联合国肩负着维护世界和平的重任,在世界人民的殷切期盼中诞生。半个世纪以来,经历了一个充满风风雨雨的曲折发展历程。
联合国在它成立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为世界和平做出了一些贡献:1948年,第三届联大在反对票的情况下通过《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次系统提出尊重和保护基本人权的具体内容,把国际法对国家的关心扩大到对人的关心。1960年,联大通过《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宣布一切民族都有自决权,有力地推动了非殖民化进程。
但联合国在初期曾经一度受到美国的控制,做出了一些违反《联合国宪章》精神的事情。在两极争霸期间,联合国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美、苏两国进行政治斗争和政治交易的场所,两个超级大国对都企图利用联合国推行强权政治。
6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亚、非、拉出现了一大批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它们陆续加入联合国,使得联合国发生了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变化。美、苏已经很难继续再按自己的意思任意操纵联合国的活动了。
7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逐渐团结起来,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的力量。为建立新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它们充分利用联合国这个合法的舞台,与西方大国进行对话和斗争,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70年代以后,联合国逐渐摆脱被少数国家操纵的局面,成为重要的国际讲坛。它在维护世界和平、缓解冲突、促进裁军和军备控制、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进入90年代末期,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的权威性遭到了挑战。美国在世界上已缺乏有效的牵制力量,对联合国开始采取一种"有用则用,无用则甩"的态度。 维和 多年以来,联合国为维护世界和平,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联合国安理会采取通过决议、调解斡旋等方式,避免国际冲突发生,或者使冲突降温,阻止冲突扩大。有时秘书长亲自出面或派遣特使,进行斡旋调解。
裁军和军备控制一直是联合国的一项重要任务。联合国本身设有专门处理裁军问题的机构,而且召开过三次关于裁军问题的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联合国还大力支持在裁军谈判会议和其他国际机构中进行的相关多边谈判。
近年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十分突出。联合国维和行动始于1948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1988年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时期。维和行动是在联合国指挥下,由成员国向冲突地区派出军事观察团或维和部队,监督、控制并化解敌对各方之间的冲突。维和部队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在炮火纷飞、秩序混乱的地区执行任务。自1948年以来,已有12万名联合国军事和文职人员殉职。维和部队还承担了远远超出维持和平的任务,包括人道主义救援、维持社会治安、促进民族和解、重建有效率的政府等。因此,近年来,联合国的维和行动获得良好声誉,被认为是维持和平、解决争端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年,美国联合加拿大、英国、法国等11个国家成立以美国为首的军事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遏制苏联和东欧的弧形军事包围圈。
华沙条约组织 1955年:苏联组建华沙条约组织,与北约对抗,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局部战争
名称 背景 概况 评价 印巴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印度掀起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在英国殖民者分而治之政策的挑拨下,印度的印度教派和伊斯兰教派分别主张建立符合自己宗教性质的共和国,分歧尖锐,不断造成流血冲突。虽然根据英国提出的方案,分别成立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但矛盾的种子已经深深埋下。
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成为印巴矛盾激化的导火线。两国都力图把克什米尔地区纳入自己的版图。 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了第一次武装冲突。虽然在联合国多次努力调停下,双方宣布停火,划定了停火线,但在克什米尔地区仍摩擦不断,其归属问题成为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一个难以解开的"结"。
1965年,克什米尔爆发反英起义,印度以"巴非正规军渗入"为由,发动进攻,引发了第二次印巴战争。战争进行了一个月,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胜利。联合国安理会再次通过决议,促使双方停火,但争端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1971年,印度利用巴基斯坦东西两部分之间矛盾激化的形势,在苏联的支持下,蓄意肢解巴基斯坦,发动了第三次印巴战争。在军事力量对比上,印度占明显优势,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在东巴基斯坦战场取得了胜利而宣布停火。巴基斯坦被迫接受了这一建议。战争结束后,原东巴地区脱离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南亚次大陆的政治天平明显向印度倾斜。
此后,印巴两国经常发生一些小规模的冲突。为了自身安全和威慑对方,两国保持着强大的军备,先后以自卫的名义研制出核武器。南亚次大陆局势持续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