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太重伦理亲情,脱离当时奴隶制渐趋崩溃,诸侯争霸、群雄割据的现实,不为新兴地主势力所亲睐,甚至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受到毁灭性打击。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学说;依据天人感应说,揉合法家思想提出"君权神授"理论;依据"阳尊阴卑"思想,提出将封建等级制度神圣化的"三纲五常"说。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建议,创设五经博士;兴太学,用儒家经书教育子弟,儒学成为官办学校主体内容。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汉代儒学已是儒法结合之儒,同时走向经学化、官学化、神学化。
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汉末的社会动乱和三国纷争,不仅使儒家伦理和"名教"走向躯壳化,而且使人们对繁琐的经学产生不满。从魏晋之际开始,以道家理论来阐释儒家哲学的根本《易》,形成了玄学。玄学主张崇尚"自然",主张"无为",标榜清高,实际是援道家入儒家,这一时期传统的儒家学说与佛教教义、道家思想开始出现相互渗透的趋势。至唐代,统治者尊孔崇儒的同时容纳佛、道。佛教在唐代势力不断膨胀,儒学大师韩愈从尊崇儒学的角度,即以天命论和封建纲常为根据,反对佛道的观点。
宋明理学
宋明时,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道家思想形成的新儒学--理学兴起。宋明理学分为两大派别:一是由二程所开创,由朱熹集大成并成为宋明新儒学正统的"理学";二是由陆象山所开拓,为王阳明所广大的"心学"。朱熹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明代王阳明的"心学",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即恢复内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观念,忍受封建统治的压迫。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发展到主观唯心主义。
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
明清时期,随着时代的变革,一批新思想家崛起,他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的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他们使儒家思想更加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发展了儒学。
明末、清初的代表及其主张: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启蒙思想家为代表。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否定理学的形而上学观点,提出政治上的"趋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