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新课】
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这既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又是新的挑战,在新的征程上,各国面临新的选择。同学们看本单元前言,他们做出了怎样的选择?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选择了坚持和调整,而相对落后的俄国选择的是创新,探索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新道路。
【教学过程】
<设疑自探>
请同学们根据课题标题迅速浏览课本相关内容,提出你们想了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设置问题归纳出本堂课自探提纲。
<预设问题>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历史背景: 2、内容: 3、影响: 4、认识(评价)
B、新经济政策: 1、背景: 2、内容: 3、意义(评价):
<解疑合探>
1、请同学们在自我探究的基础上,就自己解决不了的或有疑问的我们发挥集体力量讨论解决。
2、交流即将结束时,教师布置展示任务并出示要求。
口头展示:脱离课本,语言概括全面不啰嗦;声音洪亮,体态大方。
书面展示:字迹清楚,答案条理化、要点化。
3、展示即将结束时,教师布置评价任务并出示要求
评价要求:如果补充请用红笔写出增加内容;如果强调的内容则重点指出。
教师根据学生展示结果及评价补充整理出本课知识脉络,具体部分详见教案。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列宁)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背景原因:
内忧--国内战争爆发
外患--英、法、美、日等国的武装干涉
2、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寻求直接过度到社会主义的途径
3、内容:实行余粮征集制、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强制劳动
4、评价: 实践证明,它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一种尝试无疑是失败的,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
1、背景原因:
(1) 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政权亟待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
(2)农民对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暴动频发。
(3)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目的:为了解决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3、内容:(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比较)
内
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征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 工业国有化 有区别地对待大、中、小企业 商业 取消商品贸易、国家集中分配 自由贸易 分配 强制劳动 工资级别制、按劳分配 影
响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但超过限度,不利于提高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 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工农支持,经济恢复,政权得到巩固。 思考:新经济政策"新"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比较的出结论)
4、评价(意义):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斯大林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1924-1936-1953)
(一)背景:(1)外部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封锁。(2)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的制约。(3)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二)主要表现:特征:(1)经济: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⑤优先发展重工业
(2)政治: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党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总书记斯大林。(3)思想: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
(三)评价:(1)积极作用:①经济上: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苏联的经济实力迅速增长。②政治上: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③文化上: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并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
(2)主要弊端:①政治方面:高度集权缺乏民主和监督,造成个人崇拜盛行。②经济方面:国民经济比重严重失调,无法持续发展;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阻碍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牺牲农民利益,造成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③对外关系:对外封闭,脱离世界经济发展的集约化、一体化趋势。
(3)消极影响:①模式僵化,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不利②二战后,斯大林把苏联模式定格为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广大社会主义国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③它未能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问题,形成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④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忽视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日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埋下隐患,成为后来苏联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
(四)经验教训:
(1)注重重工业、农轻工业比例的协调
(2)要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注意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充分保留企业的自主性,对其的发展应用指导性的方式加以引导
(5)应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立足于本国国情,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本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
<质疑再探>
经过了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完成了本节课基础知识的学习,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大胆提出来。
<预设问题>
1、苏联建设和改革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1)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要适应本国生产力的状况。(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3)建设社会主义要跳出教条主义思想束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4)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宏大的工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5)始终以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为标准。
2、对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的认识
(1)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社会主义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均不成熟,社会主义革命成果的巩固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2)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的仇视和破坏,使社会主义发展面临重重困难。
(3)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必须适合本国国情,走独立发展的道路。
(4)苏联解体并不代表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中国在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巨大成就,表明社会主义正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运用拓展>
创新导学案 课堂达标练习(第45、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