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版必修2)
历史: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版必修2)第5页

  植业为中心、农牧结合、综合经营的广大农区与以游牧为主的广大牧区同时并存和相互补充;第三,各地区各民族农业发展不平衡。

 从生产力的角度考察农业生产,中国古代农业史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农业时期;第二阶段是沟洫农业时期(夏、商、西周、春秋),也是从原始农业到精耕细作农业的过渡时期;第三阶段是精耕细作农业成型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主要特点是北方旱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第四阶段是精耕细作农业扩展时期(隋、唐、宋、辽、金、元),主要特点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第五阶段是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时期(明、清),主要特点是为了适应全国性人多地少格局的形成,多熟种植的推广和耕作技术的精细化。

案例: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水利建设出现了一次高潮,同时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水利技术的进步

 C.政治局面的稳定 D.耕作技术的进步

 答案:A

 解析 中国古代人民为了战胜自然灾害、发展农业生产,开始改造自然、兴修水利。而生产力就是人们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发展也是农业生产发展的根本原因。

3、考点三:我国古代农具的革新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的进步

  学法提示:农具的创新和进步,标志着古代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进步突出表现在农具的革新方面。

  考点落实 (1)先秦农具的革新反映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反映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相对低下;商周时期,青铜制品虽然大量存在,但由于青铜相对昂贵,不可能大量应用于生产,这一时期耒耜仍然是主要农具。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而且范围日益扩大,牛耕出现。这些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汉代以来农具的发明创新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