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版必修2)
历史: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版必修2)第2页

  

  A.原始氏族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答案:A

二、生产工具、农耕技术、灌溉工具、水利技术的进步:

1、生产工具的进步: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

  进入文明时代,主要农业生产工具仍然是耒、耜,但是也出现了青铜农具;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使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2、农耕技术的发展: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西汉中期以后,牛耕得到广泛推广;

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辕犁。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以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的进步: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和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要的灌溉工具有翻车和筒车等。

4、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工程的艰苦历程。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

著名的水利工程有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

  长期以来,黄河一直是中国农耕经济的命脉。黄河是否安流,成为影响朝廷财政收入、人民生活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较为著名的是在汉明帝派王景负责治理黄河,成效显著。

在边疆和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古代农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了很多具有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