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鲁人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媚妩 教案
2017-2018学年鲁人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媚妩 教案第2页

 赏析:象谁轻轻划破一道闪光的印痕,在那淡褐靛蓝的天幕上,呵,原来是一弯新月悬挂在柳树梢头,光波似水,又穿过花丛,仿佛把刚刚发暗的天色冲破了!一起三句写新月初现的景况。痕"新",彩"淡",笔调轻灵而适度地描绘出淘微弱。且"渐"字直贯三句,时间的脚步慢慢地移动,它的"初暝"只给人以依稀隐约之感。精雕细琢,刻镌入微,充分表现出新月之"新",使人可觉可触,虽滞于物,但韵致清新,这就是张炎称许的"琢句峭拔"吧。

"便有团圆意"--开始出现团圆的迹象,事物发展必然如此,但也是词人的希望。新月,是圆月的预兆。在花落满地的幽香小路上,有人深深地拜月。这里固然用李端《拜新月》诗:"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不过并不只是表明古代妇女有拜新月的风俗。因为月圆人好,一向象征着某种美满的事物。如果以新月喻新君,"深深拜"显然含有对国事的关注(详下阕)。不过眼前的现实却仍是"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新月还象画得不太妥贴的弯眉,想来是月里的嫦娥怀有离愁别恨无心于此吧。这里虽用陈叔宝《有所思》诗三首之一"初月似愁眉"意,但"素娥犹带离恨",可见这"恨"由来已久。汴京沦陷,宋室南迁,至今已百余年了。这两句的"画外音"是呼之欲出的。

  不过新月毕竟惹人爱怜,试卷起帘子来,看她那银钩般精致光洁的颜色,在清秋的夜空下,也似带有寒意。司空图《偶书五首》之三:"晚妆留拜月,卷上水精帘"。由"悬柳"、"穿花"、"破初暝"到卷帘望月,夜越来越深了。上阕句句写新月,形象鲜明,比喻工巧,感情虽隐而不露,但细细寻绎,还是略可窥见词人之幽思的。

换头接写新月,内心衷愫喷涌而出:"千古盈亏休问,叹谩磨玉斧,难补金镜。"月由亏而盈(满,指圆月),由盈而亏,循环往复,月月如此,人们早已习为常态,本不存在问与不问的事。"休问"者,不问也。这是反话。愈这样说,愈表现出欲问的焦急心情。后二句用典。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天咫》载:太和中,郑仁本表弟与王秀才游嵩山,遇一人,言月乃七宝合成,其凸出处常有八万二千户在修补,他即其中之一,还打开包袱中斧头凿子等工具。后来遂有玉斧修月的传说。早于王沂孙的曾几《癸未八月十四至十六夜月色皆佳》诗:"明时谅费银河洗,缺处应须玉斧修"。曾觌《壶中天慢》词:"何劳玉斧,千里金瓯无缺"。金镜,指月亮,这里与喻疆土完固的金瓯同义。对于沦亡的大片山河,即"磨"(修)也无用(谩者,空也)。一作"慢磨",即认真修理意。总之无论"问",无论"磨"都无用了,怎能不"叹"?张惠言《词选》卷二于此阕下指出:"碧山咏物诸篇,并有君国之忧。此喜君有恢复之志,而惜无贤臣也。"王沂孙生于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君有恢复之志"的"君",应指理宗以后的宋度宗赵{礻基}。这时贾似道位至太师,朝廷大政,一任其在西湖葛岭私宅中裁决,隐匿军报,误国害民。前说"便有团圆意",似指"恢复之志";这里"叹"而难"补",似指"惜无贤臣"。张氏之言,似有所据。

"君国之忧",由隐而显,下面便直言之了。"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太液池始建于汉武帝时,在建章宫北。唐太液池,在大明宫内含章殿后。这里泛指宋宫苑池沼。陈师道《后山诗话》:"(宋)太祖夜幸后池,对新月置酒。问:'当直学士为谁',曰:'卢多逊'。召使赋诗,请韵,曰:'些子儿'。其诗云:'太液池边看月时,好风吹动万年枝。谁家玉匣开新镜,露出清光些子儿'。"这里暗用其事,说宋室残破,宫中池苑虽在,如今一片凄凉,哪还有人来欣赏月明清景呢!这既是想象,更是纪实,如今南宋只是"国破山河在"了。

虽然分明知道国势已不可挽救,但从词人的感情说却是:"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又将君国与月的盈亏联系起来。"窥户",指月亮照进窗户,一如"一点明月窥人"(苏轼),隐含有人的影子。"端正",整整齐齐,形容圆月美好。韩愈《和崔舍人咏月二十韵》:"三秋端正月,今夜出东溟"。长夜漫漫,可是残存的旧国家山,也仍在期盼着明月团圆呵!那么何况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