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3页

  

  大漠边关,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战马嘶鸣、狂风呼啸声,令人心寒。倘若置身此处,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词人范仲淹笔下戍守边疆的将士们将爱国情怀、思乡之情和建功立业的渴望融合在一起,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边塞秋歌。今天我们就一起吟诵《渔家傲·秋思》,感受将士们爱国思乡的情怀吧!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宝元三年(1040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年)贬放邓州,之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颍州上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有《范仲淹全集》。

  

  1.听朗读音频,注意字音,注意朗读节奏。

  2.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词的大意。

  3.这首词分为上下阕,写的内容各是什么?

  上阕:写景,展现了一幅荒凉凄清的边塞秋季风光图。

  下阕:抒情,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情,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情怀。

  

  1.上阕的景物紧扣哪一个字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异"。渲染了战地苍凉萧瑟的气氛。描绘了衡阳雁去、边声四起、落日中孤城紧闭的画面。

  2.请用自己的话描绘"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并谈一谈在词中的作用。

  画面:在崇山峻岭之中,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

  作用:描写出边塞地区孤寂荒凉之景,也暗示出宋朝军队不利的军事形势。

  3. 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此句运用了《后汉书》中窦宪的典故。正面揭示了将士们矛盾的心理,委婉含蓄地抒发了戍边将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壮志难酬的爱国之情。

  4."羌管悠悠霜满地"在词中有何作用?

  运用自然环境描写,借景抒情,写出了戍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抒发了戍边将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壮志难酬的爱国之情。

  5.赏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想起千里之外的家乡,征人无法入睡。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诗句采用互文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守边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6.全词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戍边将士们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抒发了戍边将士的忧国思乡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

  

  格调苍凉,慷慨悲壮。

  词的上阕主要写边塞秋景的萧瑟。在词人的笔下,既有所见之景--千嶂、孤城、长烟、落日,又有所闻之声--号角、边声。这些所见所闻被词人连缀在一起,组成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触目无比萧瑟荒凉。下阕从人物的行为和心情写起,"浊酒一杯"写行为,"家万里"自然是写思乡,但一杯浊酒如何消得了乡愁?接着词人再用"悠悠"的笛声与满地的浓霜来渲染边塞的悲凉气氛,加重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思乡却不能归,因为"燕然未勒"。将军壮志难酬,壮士归乡无计,词的情调自然是无比的凄凉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