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的道理。
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裔"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道理;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
从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
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本文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
五、拓展运用
自学苏轼《石钟山记》,并与《游褒禅山记》比较
补充材料:读《褒禅山游记》(胡念贻)
写游记除了记叙所见到的山川景物、人情风俗外,当然还可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说来,在游记中带一些抒情成分比较常见:借着记游发许多议论,而不失去游记体裁的文学意味,这却需要功夫。
王安石做到了,所以他的作品千百年来被读者喜爱。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古文家,本来以写议论文见长。在这篇游记中,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不多写景物,而是尽量就他游览后的感触大发议论。
本文记游的部分和发议论的部分约各占一半。而在记游的部分中,几乎处处是为后面发议论立下根基。后面发议论的部分,都是回应前面。文章的结构很严密,通篇显出作者的精心安排。 ┃
前半篇记游,文字虽然不多,但它却给读者清晰地描绘出了褒禅山的特殊风貌。它可以分为三个小部分。
①写褒禅山的环境和它的历史。
它写了褒禅山的得名,写到褒禅山的禅院,写到华山洞,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