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3.完成三大改造(1953至1956年底)
(1)内容
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组织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2)结果: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
(3)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探索与失误
1.成功的探索
(1)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1960年,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3)"文化大革命"期间,周恩来、邓小平先后对混乱的国民经济进行恢复调整和全面整顿。
2.探索中的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①内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②影响:片面追求"多"与"快",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2)"大跃进"运动
①时间:1958年。
②内容: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③评价:反映了人们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是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时间:1958年。
②内容: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③评价: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混乱。
(4)国民经济的劫难
①原因:"文化大革命"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②表现: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