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公德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彰显情怀
蔡晓辉
"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3月10日在重庆代表团参加审议时作出的关于立政德要守公德的重要论断,为新时代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恪守从政宗旨提供了根本遵循。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共产党人的"公",就是人民。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正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总书记对"守公德"的阐释,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领导干部必须牢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共产党人的权力"姓公不姓私",人民赋予的权力必须用来为人民造福;必须牢记守好共产党人这一特有的"公德",不仅是永葆先进本色、履行好自身职责的重要前提,也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新时代团结奋进的重要保证。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总书记对"守公德"的阐释,实质上是提醒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在什么岗位、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与挑战,都要时刻牢记"为了谁"这一根本性问题,牢记"心无百姓莫为官,心无人民莫从政"。只有这样,才会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才会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永葆共产党人的公仆本色。
总书记用"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来阐述共产党人应该如何处理公与私关系,为党员干部守公德指明了具体方法和路径。要守好公德,就必须正确认识、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坚决摒弃各种私心杂念--决不能将权力当成谋取一己之私的工具,为个人、为亲朋好友、为小圈子谋取利益、换取好处;决不能用权力为个人的升迁服务,贪一时之功、图一时之名,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做糊弄事的表面文章;决不能沉溺于个人生活的安逸与享受,更不能碌碌无为、得过且过、尸位素餐、消极懈怠...... 对于党员干部来讲,公德守好了,良好形象才能树立起来,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才能创造出来。李保国踏遍太行山的沟沟坎坎,全然不顾重病缠身,"活着干,死了算",只为让农民早日脱贫致富;廖俊波甘做人民的"樵夫",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为个人的名与利,将百姓的幸福牢牢扛在肩上......这些优秀党员干部,与"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的焦裕禄、与"草鞋书记""泥腿书记"杨善洲等优秀党员干部一样,之所以创造出骄人的业绩、被人民牢牢记在心中,就是因为他们坚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守住了共产党人特有的"公德"。
"我是人民的勤务员,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宗旨。"今年春节前夕,在四川考察调研、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面对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村民的真诚赞誉,总书记这样回应。总书记的这一回应充满赤子情怀,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公德,掷地有声、感人肺腑。所有党员干部都要进一步向总书记看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修好公德、守好公德,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当好人民的勤务员,树好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
(河北新闻网,2018-03-14)
1.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党全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我们夺取了防治"非典"工作阶段性重大胜利,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尤为珍贵。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果断决策,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负责、靠前指挥,充分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实行全民动员、群防群控,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社会各方面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形成了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坚持依靠科学、运用科学,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和科学技术的力量,使科学技术成为战胜疫病的有力支撑;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制定和运用有关法律法规,使法律成为战胜疫病的有力保障;广大基层党组织战斗在第一线,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最前面,成为群众抗击"非典"的主心骨、贴心人;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统筹安排、促进发展,为战胜困难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全民族万众一心、迎难而上,伟大的民族精神得到锤炼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