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港口建设
港口是指位于 沿岸,具有一定的设备和条件,供船舶往来停靠、办理客货运输或其他专门业务的地方。我们这里所学的港口,主要是指沿海港口,即海港,是建筑在海湾边上的海岸港。它一般利用海湾、岬角等自然屏障,或建造防波堤等水工建筑物构成港区水域;或利用河口段的有利条件辟筑。港内有锚地、码头等一定的设备条件,可供船舶停泊,上下客货,补给燃料、淡水,躲避风浪,或办理其他专门业务。
为了完成运输任务,港口要有配套的设施,如码头、装卸设备等,还要有高效率的运作服务。在港口发展过程中,受内外因素的影响,港口的规模,服务功能和范围可能有变化。例如,某些国家的政府为吸引船舶来本国港口中转,对港口实行特殊政策,将港口辟为自由贸易区、自由港等,不需或很少缴纳费用。
下面我们就介绍几个与港口有关的名词:
港口腹地 指为港口城市提供出口物资和销售出口商品的该港口的背后内陆地区。腹地面积和经济潜力大小受各种自然条件的影响。例如,有的港口,背面为高大山地所阻挡,腹地范围只局限于沿海狭小地区,绝大多数国家港口的腹地范围,只限在本国领土,而有些国家港口腹地范围大大超过了本国领土的疆域。如荷兰鹿特丹港口的腹地扩及莱茵河流域的比利时、卢森堡、德国、法国东北部等广大地区。
自由港 也称"自由口岸"。指划在一国关税国境以外的港口或海港地区。全部或绝大多数外国货物可以免征关税进出该港,一般可以进行加工、贮藏和销售等。但外国船舶必须遵守有关法律规章。自由港范围可以限于某港口的特定地区,也可以扩大至港口的附近地区,该地区称为自由区。
自由贸易区 性质与自由港相同的特定区域,一国划在关税国境以外的部分,可以是海河港口或其附近地区,也可以是国内其他任何地方。对该区的进出口商品免征关税,并准许在区内自由改装、加工、长期储存或销售等。美国的自由贸易区称"对外贸易区"。我国的保税区实际上就是自由贸易区。
下面我们以荷兰鹿特丹港的建设和发展为例,分析荷兰人是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发展鹿特丹港的。
鹿特丹,荷兰的第二大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它位于莱茵河和马斯河的入海口,有"欧洲门户"之称,鹿特丹很早就是世界贸易中心。荷兰人民早在14世纪就建成了鹿特丹市,并筑港修码头进行港务作业。之后,鹿特丹港又通过开凿连通此海的运河,改善水运条件而持续发展。莱茵河穿过市区,把城市分为南北两部分,有多座桥梁、隧道和渡船联系。市内有很多大型造船厂、化工厂、机械制造厂和炼油厂。还有营业额很大的银行和保险公司。由于运输繁忙和自由竞争等原因,码头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可分为杂货码头、客运码头、石油码头、散装货码头、粮食码头和化工品码头等。近年来发展了集装箱,有集装箱码头、自装自卸船码头等。鹿特丹港大约有30多公里长的深入航道,直接与北海相连,航道两岸码头长达80公里。港口设有很多雷达导航站,为进出港区船舶提供方便。同时,港区有很多铁路、公路联系欧洲各大城市。鹿特丹港迅速发展成为大海港,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系,通过便利的水陆交通,使它与德国、法国、比利时、瑞士等工业发达国家联系,这些国家需要进口原料,出口工业品,使鹿特丹自然地成了这些大宗进出口货物的集散中心。鹿特丹利用中转散装货物的机能,发展了农、矿产品加工业和造船工业(图4.10)。中继贸易也带动了腹地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二战以后,西欧各国经济复兴,鹿特丹成为欧洲联盟的大门,港湾和航空设施得到完善,港口的中转机能更加突出,其港口腹地覆盖了欧盟的半数国家,每年有了3万多艘远洋海轮和30多万条内河船只进出鹿特丹港。
补充材料3:法国的东方门户--马赛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