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六第一章1.2环境问题概述教案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六第一章1.2环境问题概述教案第4页

【教师讲述】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板书】1.全球性的大气环境污染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8~10页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 什么是酸雨?酸雨有哪些危害?世界有哪三大酸雨危害区?

> 臭氧层遭破坏的原因及危害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原因 危害 全球变暖 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再加上毁林,导致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多,温室效应不断增强 全球变暖导致南、北极地区部分冰川融化,加上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酸雨 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过量的酸性气体 酸雨对水生生物、农作物、森林的生长发育都会产生危害,它还腐蚀建筑物,在某些情况下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损害。 臭氧层遭破坏 造成臭氧损耗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向大气排放了过量消耗臭氧的物质--氟氯烃等。 臭氧层的破坏,会使其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大大减弱,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 2.酸雨(Acid rain)是指大气降水中酸碱度(pH)低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世界上有三大酸雨区,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洲和我国南方。

我国酸雨主要的分布地区有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市)

【引申思考】①全球气候变暖,除了造成海平面上升外,还可能产生哪些危害?

②为什么欧洲、北美洲和我国的南方成为世界上三大酸雨区?

【点拨】第①题全球变暖的危害可启发学生从农业生产,水资源的变化,气候要素变化等方面考虑;

第②题可提示学生从酸性气体的排放、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方面考虑

【板书】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

【教师讲述】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主要包括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

【讨论】讨论造成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以及带来的危害。

【学生回答】

主要原因 主要危害 植被破坏 滥砍滥伐、森林火灾等 森林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干、洪涝灾害加剧等。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原因 生物资源减少,珍稀物种减少。 水土流失 与降水、土壤、植被破坏有关。 水土流失不但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养分损失,而且破坏了土壤结构。 土地荒漠化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荒漠化的扩展使可利用的土地面积缩小,土地产出减少,土地养育人口的能力降低,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过渡】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也是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核泄漏事故、我国重庆川东油田特大井喷事故等,就属于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板书】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阅读】阅读课本第13页阅读材料"川东油田特大井喷事故",归纳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事故带有突发性,往往使当地居民猝不及防;二是事故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实践活动】环境问题因果关系竟答

根据上面提到的环境问题,利用活动卡--因果关系卡片,反映这些环境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深入了解其规律,通过竟答活动,促进对环境和环境保护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活动方式:

(1)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将混合好的卡片均分给各组。

(2)各组阅读、讨论卡片内容,然后各持一卡准备应答。

(3)各组依次宣读本组"现象卡"。每宣读一张"现象卡",其他各组成员(有时是本组成员)应立即找出相应"结果卡"、"原固卡"及"实例卡"并宣读。(注意,通常每一现象卡含有2-3张相同"结果卡"、"原因卡"及"实例卡"。)

(4)各组将"现象卡"宣读完毕后,若还有"实例卡"则继续按组依次宣读,使各组的"实例卡"与相应的"原因卡"吻合。

(5)待各组"现象卡"宣读完毕后,按照其每个现象的因果关系重新分组,各组重新宣读该套"结果卡"、"原因卡"及"实例卡"。讨论它们的因果关系和防治措施。

计分方法:

各组起始分100分,答对加加分,若不能正确地持相应"结果卡"、"厚因卡"及"实例卡"应答,则倒扣10分。抢答结束,统计各组的积分,对该班活动的优胜者给予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