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论语》十则 学案
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论语》十则 学案第2页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春秋战国乱悠悠",东周时期是历史上著名的乱世。春秋时期,臣弑其君、家臣弑其大夫的事时常发生。譬如鲁国即先有大夫季氏专权,后来又有季氏的家臣阳虎作乱。各诸侯国为支付军费开支,日益加重对人民的盘剥。人民的生活愈加痛苦。

   私人讲学与百家争鸣:春秋时代,社会秩序大乱,学校荒废,贵族零落,大量典籍佚散,大量有学养的贤人流散民间。这些有学养的贤人,一则出于谋生的考虑,一则出于改变现实的抱负,便开始在民间讲学。孔子是这方面开风气之先的人物。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论贫富贵贱,广泛招收学生。

   文学背景:到了春秋战国年代,诸子百家的各个流派分别著书立说,宣扬和传播自己的思想主张。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不仅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散文史上的黄金时代。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包括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弟子之间的相互讨论以及弟子对老师的回忆等内容,作为一部语录体诸子散文集,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东汉时被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朱熹将它和《孟子》以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与"五经"并列,后来成为读书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

  全书二十篇,每篇由长短不同的若干段文字组成,多数是以"子曰"开头的孔子语录,少数段落略有记事和对话。全书主要反映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孔子的思想学说。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仁"。这个概念在《论语》中共出现了109次。为了实践"仁"这一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与行为标准,孔子十分重视"礼"。《论语》中还能看出孔子的教育思想。他首创私学,以自己的学说来教育学生,提出"有教无类"。

  二是通过对孔子言行的描述,塑造活生生的孔子形象。这种塑造可能不是有意识的,也只是记录了孔子的一些片断,而非孔子一生的完整记载,但从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孔子,一个走下神坛的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孔子。

  

  节选的《〈论语〉十则》,通过孔子与弟子的谈话,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思想品德修养、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礼")等问题作了形象而生动的说明。在学习方面强调知识的继承创新和复习的必要性,在学习态度方面讲到要虚心要惜时,在个人修养方面突出坚毅精神和换位思考的必要性。

节选篇目 主要内容 "学而"篇 阐述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 "为政"篇 阐述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人生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境界 "公冶长"篇 以言"志"为题,讨论怎样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雍也"篇 强调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同时用山水类比来阐发"知"与"仁" "述而"篇 阐述孔子对人生的追求以及君子、小人胸襟品格的不同 "颜渊"篇 解释什么是"仁" "季氏"篇 从人生的三个阶段,强调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加强个人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