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人教版必修3 第五单元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教案1
2018-2019人教版必修3  第五单元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教案1第3页

 材料1 《海国图志》在1853年流入日本,一度成为日本追求海外知识幕府志士的必读书。...... 《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 ----《大国崛起﹒日本》

材料2 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 ......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提问:《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发展的不同结局,说明了什么?国人真的觉醒了吗?

提示:观念转变是艰难的,学习西方不会一帆风顺。

第二目 一条"马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过渡)正如当代历史学家戴逸所说的"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1860年咸丰帝才开始颁布的学习西方技术的谕旨,中国在错失了20年的发展机遇以后,才开始了"师夷长技"的实践,即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

(讲述)直接举例唐胥铁路的命运:我国实际意义上的第一条铁路就是19世纪80年代由李鸿章作为负责人带领中国人自主修建的唐胥铁路,如果说如今纵横在中华大地上的铁路网是中国的龙脉,那么这条曾经只有9.7公里长的唐胥铁路就是这龙脉之源。然而,由于清廷在谕旨中明文规定,不准在铁路上使用蒸汽机,以免大声呼叫。于是便出现了运输工人用驴、马拉着煤车在铁道上滑行的可笑之举,因而,也有"马车铁路"之称。

由此引出唐胥铁路既是师夷之作,虽然,地主阶级洋务派李鸿章等人的做法曾被史学家评价为"物"上的复苏,但是不可否认,历史正是在那些实实在在的"物"上开始转弯。他们这种企图采用向西方学习的方法来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做法被称为"中体西用"。

展示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关系图得知两者的意图:形式上洋务派主张学习西学,顽固派不主张学习西方,但两者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是相同的,并且"中体西用"思想为西学在中国传播打开了的通道。

(自主学习)部分,让学生完成表格内容,梳理洋务运动的活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