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二: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教学设计】
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二: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教学设计】第3页

 C.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 D.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入手解释"精耕细作"概念,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同时通过问题不断引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最后通过题目巩固概念,突破重点,同时让学生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布局有初步的认识,养成基本的时空观念。

  [活动2]学生完成表格内容,教师首先从材质及动力的变化两方面概括工具的演变并解释这种变化带来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再总结修建水利工程的作用,由此推动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提高农业产量。

时期及代表 作用 耕作工具的演变 原始-商周:木器、骨器、石器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春秋战国:铁器、牛耕 唐代:曲辕犁 水利工程的修建 上古时期:大禹治水的传说 保障农业生产的有效进行 春秋战国:都江堰、郑国渠等 两汉:漕渠、白渠、治理黄河等 总结: 春秋战国 以来,随着 铁器、牛耕 的使用, 生产力 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步形成并日臻完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预习对教材中有了初次的梳理,教师再次再次对教材的进行解释,既可以达到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目的,又可以完成对"精耕细作"的专业解释。同时通过表格两个角度时间的比对,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知识链接]教师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古代农业精耕细作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的思考,再总结这些体现都是先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而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如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就是通过总结季节变迁来指导农业生产,还有农业谚语的流传和农书的编著,其中农业谚语的流传部分介绍潮汕地区的部分谚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农书的编撰让学生感受古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