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硃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余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余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巨,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向时云里诸峰 向:对着
B.越天都之胁而下 胁:旁边
C.挟澄源、奴子 挟:偕同
D.独莲花与抗耳 抗:抗衡
答案:A
解析:"向"在这里是"刚才"的意思。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A项介词,"在";B项连词,表转折,"却";C项连词,"于是";D项都是代词,但前一句是"它(的)"的意思,后一句是"那些"的意思。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游记不同于郦道元《水经注》中对山水的客观描述,而是文中有"我",语中含情。
B.这篇游记也不同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它不是借景抒情,因情生议,而是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C.作者在文章中通过议论直接阐发了只有不畏辛苦、奋力攀登才能到达顶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