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一、自查自探,积累知识
1.学生同桌相互出题检查字音字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查背诵第四、五段。
3.教师出示关于作者和散文基础知识的填空,学生回答。(老师预设并 引导思考总结)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背影》中那位可敬的父亲朱鸿钧为何给爱子如此起名?),20岁时自己改名为自清(有何深意?),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人,自称是扬州人。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曾任西南联大和清华大学教授。已经学过的传世名文有:《背影》、《春》、《匆匆》等,留芳后代的宝贵遗产除了他的作品外,还有他的精神气节,如"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毛泽东评论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1998年诞辰一百周年,江泽民题诗:"晨鸣共北门,谈笑少年情。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
二、创设情景,设疑自探
我们已经学过徐志摩的作品《再别康桥》,了解新月派诗歌"三美"主张: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老师也有一个新"三美"主张:
①客观存在的美:自然美、生活美、人性美。("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②主观参与的美:发现美、领悟美、表达美。(艺术的美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美,是作家再创造的美。)
③交流碰撞的美:接受美、传递美、并在生活中实现美。(陶冶情操、美化生活。)
学生活动一:
你能不能在生活中举一个例子,说明在生活中有哪些美,你是怎样发现美、传递美并实现美的。(小组三分钟交流,找几个代表说明。)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历来被称为脍炙人口的精品,是美文的典范,美是本文最重要的特质,大家喜欢不喜欢读?在品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美?让我们以这种寻找美、发现美、领悟美,以美陶冶自己的方式走近荷塘,走进朱自清的荷塘世界去领悟美吧。
学生活动二:题目探究。
本文的题目是"荷塘月色",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感受或联想?或者,你有什么问题?请同学们说一说。
老师预设:(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a.作者为什么选择荷塘月色来写?
b.作者写景的目的是什么,是为写景而写景,还是借景抒情,借此想表达一种情感?
c.读完全文,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在文中发现了什么美?
针对以上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思考探究,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解疑合探
在充分的自探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整理出比较完善的
答案,对前三个问题,进行口头回答。(学生发言,老师分类总结。)
对第四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展示自己的答案。
要求:概括什么美,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赏析,写出美的理由。
老师指定学生点评并打分,并说出理由。
老师预设答案:
1.音乐美:舒缓有致,富于音乐的韵律,琅琅上口,读起来好听,是听觉的美。琅琅上口,读起来好听,是听觉的美。
2.语言美:语言清新自然,晶莹剔透,冰清玉洁,富于传神的表现力,是语感的美。
3.景物美:色调淡雅,朦胧清幽、宁静柔和,情致绵绵,意境深远,给人丰富的想象和回味,是视觉的美。
4.情感美:清淡优雅,哀而不伤,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是心灵共鸣的美。
5.形象美:温良谦和,淡雅从容,与荷塘互为知己,化不宁静为超脱,是想象的美。
6. 结构美:①"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是结构的对称美。
②路线回环的圆形美。
③心情由不宁静的现实到超脱的宁静又到现实的回环美。
学生活动三:领悟文章的第一美:
诵读的音乐美。在音乐美的基础上感 悟其他四美。
①读感悟。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有感情地诵读,读给自己听,领悟语感的美。
②听读品悟。老师亲自诵读或播放《荷塘月色》的名家诵读录音或视频(配乐)学生品味感悟。
③再读领悟。学生使用朗读技巧再读,力求读出语言的节奏和内在情感。
小组活动,把自己喜欢的句段读给同学听,并简单说说自己喜欢
的理由。小组推选代表,诵读优美的句段,说说你读出了什么美感。
四,质疑再探
刚才大家总结的"五美"大家有没有不同的看法?请提出你的疑问。 老师预备可能的问题:
a.为什么第五段景物描写写"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与全文和谐优美的景物是否不协调?似乎减弱了景物的美感。
b.为仟么第六段写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个比喻不太有美感。
师生共同探究,找出合理的解释。
五,迁移拓展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第一, 作为一个读者,怎样解读文本,才能实现阅读的最大价值?
第二, 作为一个学习写作的学生,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我们自己怎样才能写出好文章?
第三, 请学生以出题的形式总结本文的重点内容或者自己认为的难点内容。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好题型在全班展示,可以与老师预设的题型进行比较,全体学生选择最好的题型进行训练,并由出题人进行点评。
补充
修改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