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语文新同步苏教必修五讲义:第三专题 第13课 记念刘和珍君 Word版含答案
2019年语文新同步苏教必修五讲义:第三专题 第13课 记念刘和珍君 Word版含答案第2页

  

  

  (一)背景链接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同时又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执政府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结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二百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民众的"三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害,年仅22岁。惨案发生后,为军阀帮闲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北洋军阀政府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噩耗传来时,鲁迅正在西三条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4月1日,他饱蘸着血泪,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深切哀悼革命青年。

  (二)博览悦读

  于细微处见真情

  --《记念刘和珍君》细节描写赏析

  《记念刘和珍君》通篇燃烧着悲与愤的火焰--悲爱国青年之惨死,愤杀人者及其帮凶的残暴无耻。如何将这两种情感最充分地传达出来,起到抒发悲愤之情、打动读者的目的?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于细微处见真情。

  一处是"反复细节"。在三、四、五部分中,一向惜墨如金的鲁迅先生居然四次用几近雷同的笔法写道"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微笑、温和、和蔼"的刘和珍君何以是暴徒?更何至于无端在执政府门前喋血呢?作者精心设计的这个反复细节如同电影特写镜头在读者的脑海里缓慢地滚动放映,感情密度大,冲击力强,将悲愤之情最大限度地传递出来,使反动文人的所谓"暴徒"之说不攻自破,使刘和珍的形象更加鲜明感人。

另一处是"再现细节"。在第五部分中,作者极尽细腻刻画之能事,生动而又细致入微地再现了三位女性的死状。文章不厌其细地说"(子弹)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这些语句读来真如现场的目击,刽子手杀人的全过程乃至每一个动作,鲁迅先生都根据后来的尸检再现得毫发毕现,精确之至。这些"再现细节"虽是"血淋淋的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