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四 窦娥冤 教案(1)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四 窦娥冤 教案(1)第3页

五、深入文本

(第一场) 1、师:四折的内容分别构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遭杀害的悲惨情景,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这一部分又是由几个场面组成的呢?

2、下面请五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个场面--押赴刑场,体会一下戏曲是如何展现激烈的矛盾冲突的。(分窦娥、监斩官、刽子手、蔡婆婆、舞台说明及科介)

3、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正宫·端正好】、【滚绣球】这两段,体会窦娥讲了几层意思?

"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4、字词疏通:(串讲)

动地惊天("动"、"惊"使动用法)

朝暮(名作状 从早到晚)

合:应该("粉蝶如知合断魂"、"文章合为事而著")

顺水推船:比喻顺应情势说话行事。这里指"天地"和人间的丑恶官吏一样也是怕硬欺软,颠倒黑白。

师:窦娥认为人的命运不由自己掌握,体现的是对鬼神的信赖、信仰。但是现实却是"好人不长命,祸害造千年",天地怎么也会这样黑白颠倒呢?这是窦娥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窦娥对天地是由信仰--怀疑--痛斥) (第二场) 1、师:如果说第一部分两曲如急风骤雨般酣畅淋漓的话,那么到了第二部分,主人公的情感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部分,从中找出能够体现窦娥性格特征的语句。

2、提问:读【快活三】、【鲍老儿】思考为什么窦娥一再重复死了之后要给她烧纸钱、吃凉浆呢?

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念窦娥服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明确:这也可以看作是安慰婆婆的遗嘱。窦娥生前心系他人,死后也没有奢望,心灵是多么的美好。激起了人们对她的深切同情。 (第三场) 1、提问:窦娥在临刑前发出了哪三桩誓愿?善良的窦娥为什么要发这样的无头誓愿呢?

师:"血溅白练":古人是非常重视"血"的。血缘关系,血统等词语的产生,民族间禁止通婚等保持血统纯洁的方式都可以证明"血"在古人心中的地位。窦娥认为这个世界无比黑暗,她不想让自己最圣洁的血被尘世的土地污染。"要一领净席"的"净","等我窦娥站立"的"站立","又要丈二白练"的"白"。鲜血都溅洒在白练上,表明窦娥的纯洁无暇,活着的时候没人给自己做主,死了要清清白白、干干净净。正所谓非常之冤必有异象,窦娥让人们由这些异象而明白自己是冤枉的。

"六月飞雪":"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我窦娥遭受的冲天的冤屈,定会感动得上天滚出雪花,用这雪花掩盖了我的尸首"。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词"滚",让我们分明感受到,那雪花冰花分明就是老天因窦娥之冤而感动的流泪,以飞雪的形式显现出来,飞雪葬身,证明自己的清白和死亦高洁的高尚品质。因此我们说六月飞雪,天无言而以行示之,非常之冤必有天象。

"亢旱三年"天子无道,上天罚之。是诉诸朝廷和天子,希望其察民情而纠恶官,使百姓不受冤枉。窦娥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惩罚朝廷和天子,其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

2、提问:在第一场中窦娥对天地进行了无情的控诉和指斥,而到了三桩誓愿这儿,窦娥又寄希望于天地。这前后两种形象是否矛盾呢?(讨论)

师:中国古人相信,"天"具有赏善罚恶的品格,因而也是公正无私的。(皇帝被奉为天子,正是为了突出君权神授,强调君主是秉承天的意志统御天下。就连农民起义也常伪造一部天书,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帜,以证明揭竿造反天然合理。)另外,天人虽然合一,但是,"天"又是超越于"人" 的,它能够主宰"人"。所以人们如果有什么怨气都会"哭天抢地"。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说得很透彻:"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从人的自然性角度来说,当遇到突如其来的巨大苦难时,总是本能地、不由自主地呼唤天地、父母。)一旦有需求最终只能乞求上天帮助自己实现愿望。然而一旦人间出现不公,出现冤狱,则可祈求上天以消除不公,平反冤狱。如果冤屈不获平反,就会对"天"便生疑问。这种对"天"的既信且疑、既敬又畏的态度使主人公窦娥的世界观产生了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