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将"都江堰"与"长城"对比,决不是从总体上加以褒贬的,而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大家有没有兴趣在文章中再找一找,作者批评长城的这"一点"到底是什么?
(生默读、寻找)
生8:我找到了,第一节第三自然段"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公众输送汩汩清流。"、"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作者认为,长城是"僵硬的",而都江堰却是"灵动的",前者只"占据辽阔的空间",而后者却能"占据邈远的时间"。
师:你语言组织能力很强,但思维聚焦还不够准确,能不能明确地归纳出作者批评长城的这"一点"到底是什么?请大家回忆,如何寻找中心句?
生6:我找到了中心句,"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这重读的"造福"一词恰恰是长城的不足,都江堰的价值。
师:对啊,文学鉴赏有很多视角,其中一个视角就是回归作品,看看作者是怎么说的,刚才我们用的就是这个方法。我把"造福"写下来。
(板书:造福)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第二小节的对比,第二节明明要写都江堰的"江水",却引入了"海水"与之对比,这是为什么?先听第二小节"江水与海水的对比"的朗读录音,大家轻声跟读,口耳并用,细细品味。
(学生跟读第二节"即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的朗读录音)
师:这段朗读,赵忠祥在处理上有什么特色?
生9:我个人感觉朗读的停顿与重音(时间与力)处理得很好,比如"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最强悍的生命"后的一个明显的停顿,为"付之于"的重读留下了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挺有震撼的。
生10:我也有同感,赵忠祥这么处理是因为这个句子就是第二小节的中心句,第二处对比就是为了说明海水"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而江水却有一个被征服过程,这征服者就是都江堰。
师:你从朗读中体会到了"都江堰是征服者",很聪明。而这个"征服"并不靠强权,靠的是......
生3:课文上说,都江堰治水八字格言是"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弯截角,逢正抽心",都江堰"征服"江水,体现在实实在在地制服上。
师:(笑)你的"实实在在地制服"是什么意思?
生3:就是在实践中真正地制服。
师:那我写下"实践精神"四个字,你同意吗?
生3:(点头)
(板书:实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