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1)
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1)第3页

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 演变过程 中央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历代都沿用 西汉 削弱相权 原因:汉初宰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措施:武帝时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参与军国大事期形成"中朝"("内朝")决策机构,制约了相权

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魏晋 分散相权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唐 分散相权 措施: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辖六部)

作用:相权一分为三并相互监督与牵制,保证君权独尊

影响: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后世沿袭 宋初 分割相权 措施: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掌宰相职权,后来又增设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计相),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中书门下与枢密院称"二府")

作用:削弱了相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元朝 相权反弹 设立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相权扩大,元后期甚至左右皇位的继承。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 地方政治制度 汉初 中央集权受威胁 原因:实行郡、国并行制(原因、影响) 武帝时 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并建立刺史制度,设有州为监察区

作用: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中后期 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原因:节度使权力太大,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 宋 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和节度使的兵权),制钱谷(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文臣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

作用:加强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 元 创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创立行省制。实行行省路府州县五级制。边远地区设宣慰使。设彭湖巡检司管辖彭湖列岛与台湾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影响: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选官用官制度 西汉 察举制 自下而上举孝廉者为官 魏晋 九品中正制 由世家大族担任的中正官分九等评定人才,不利于选拔真才初学 隋 科举制创立 文帝用分科考试来选官,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 科举制发展完善 作用影响: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没用 演变特点或趋势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与加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中央对地方(包括边疆)的控制不断强化,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评价 (见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