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一1.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一1.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第2页

情境1

【图片展示】

1. 超市中琳琅满目的商品

2. 超市中的水果

3. 农民自己吃的水果

 对应问题一:

1、 第一张图片中琳琅满目的商品有什么共同特征?

2、 比较第二和第三张图片,农民生产的水果自己食用,是商品吗?为什么?

3、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购买商品呢?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后,师生归纳总结)

作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要用于交换。

判断:下列属于商品的是:

1、自然状态的空气、阳光。同学们买的增氧器中的氧。

2、农贸市场上待售的蔬菜。

3、一农民将自己生产的100斤粮食在市场上出售,其卖掉2/3,剩下1/3就送给了他的亲戚。

4、农民向地主交纳的地租。

5、到商店买来一个蛋糕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朋友。

(有用)大家买东西一般会考虑哪些因素呢?(价格合理、质量好等)所有这些因素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物美价廉。这就涉及到商品的基本属性,得出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简单介绍即可。)

情境2

【组织学生表演】

根据教材P4图文问题,组织五位同学,让他们分别扮演:拥有牛奶者、拥有盐者、拥有矛者、拥有咖啡者、拥有红珍珠者。(表演后,要求学生探讨以下问题)

 对应问题二:

1、 如果这几个人都成交,需要什么条件?

2、 你能设想出让更多的人都成交的办法吗?

 

根据学生探讨回答的情况,教师总结:要想都能成交,必须相互需要对方的商品,这是很难实现的,这就客观上要求"一般等价物"的出现。

讲解有关一般等价物的知识。

情境3

【图片展示】

1、 展示牛羊、贝壳、布匹等一般等价物的图片

2、 展示金银的图片

  对应问题三:

1、 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有哪些?

2、 为什么最后固定到了金银上呢?

  由此引出金银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优点(学生看书后回答)及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情境4

【情景展示】

请三位同学扮演顾客,一位同学扮演卖衣服的人。

  一个人在卖衣服,种类繁多。不断有人过来问价,于是他不停地回答:短衫一两白银,长衫二两白银,裤子一两半白银......最后不耐烦了,干脆写了一个标价牌,于是顾客自己看标价牌。

表演结束后,设置问题,由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当进行引导:

 对应问题四:

1.哪种衣服价值更大?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货币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货币能起到这种作用?

2.卖衣服的人说出来的和标价牌上写的"每件衣服××白银?表现的是什么?

3.在这个过程中你有没有看到真实的货币?这表明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1: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原因在于它本身作为商品,具有价值。

结论2: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此,教师要简单介绍我国货币单位的变化,使学生的认识和现实接轨。(我国最初主要用"两"作为货币单位;1914年的"国币条例"中把货币单位名称改为"圆",每圆的纯银量为23.977克,银圆由此而来。再后来货币单位又改用了"元",一直延续到现在。)

结论3:充当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想像中的或观念上的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