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学案:《项脊轩志》 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学案:《项脊轩志》 Word版含解析第5页

  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这一段,是文章应该玩味的一个地方,也是体现归有光文风的重要环节。

  第一,作者回忆母亲,没有轰轰烈烈的事情,只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一个问寒问暖的细节,然而,这却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最常态的关怀方式。用最常态的方式表现母亲,这是最恰当的。

  第二,作者表现对母亲的怀念,并没有声嘶力竭的干嚎,而是在低低的问答声中触动、牵扯着作者,每一位读者的心底最柔软,最深情的一根线。归有光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令每一位读者,都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另外,我们通过这个情节还可以看出作者当年的家境。作者的姐姐并非是自己的母亲喂养,而是由乳母喂养,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小时候家境尚好,但此时已经家道中落。所以,作者在思念母亲的同时,也有对家境衰落的悲慨。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关注一个富于象征意义的细节--母亲在问"儿寒乎?欲食乎"时,是隔着门板问的。这层门板也预示着孩子与母亲之间的隔绝。当时是隔着门板,现在是一个人间,一个已入黄泉。门里门外,是母亲早逝生死永隔的人生隐喻。

  这一部分,是由老妪对女主人的回忆,触动作者幼年失母之苦情,此可悲者二。

长辈遗训迄今未酬的慨叹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作者写祖母,引了三句话,这三句话有怎样的情感内涵呢?祖母的三句话,既有怜爱,又有赞许,既有期待,又有鼓励,具体生动地表现了一个老祖母疼爱孙儿的丰富的感情。而"以手阖门"和"自语",又以平凡的日常动作把老祖母写得神态毕现。 林纾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收束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行文至此,项脊轩中的可喜与可悲都基本已叙述完毕。接下来的第三段是对可悲之事的一个补充,"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补叙了两件事。

作者闭门读书的情形

  "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的东面原来是一个厨房。人往,从轩前过"--作者为实现抱负,苦心攻读;再次补写大家族人之间的冷漠。

项脊轩遭火不焚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在此已经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小房子了,在作者眼里,他成为一种精神寄托物,带有了浓厚的象征意蕴。项脊轩没有烧毁,作者庆幸的是自己心中的情感仍有寄托,虽然想到项脊轩就会带来无限的悲伤,但项脊轩还有亲情在,还有温情在,还有自己的情怀、乐趣在。

补记

与妻子共居项脊轩的往事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 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夫唱妇随,琴瑟和谐。归有光以看似轻描淡写之笔,勾勒出了少年夫妻朝朝暮暮相依相伴的情状。妻子死,作者没有用一个字表达悲伤,只是记述了一个事实--室坏不修。妻子死了,项脊轩也似乎知道女主人的去世,坏了,坏了不再修葺,这是多大的一种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