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本文引用古代诗文,不属于"引证法",而属于"例证法"。
这是学术论文,例证的运用与一般议论文有区别,它包括事实、数据、图片,还可以有"书证",即能够起证明作用的书面材料。书证与引证不同,引证是引用言论、公理、常识等,来直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书证所引用的书面材料仍然是作为例子。打个比方,办案时引用法律条文相当于"引证","人证"相当于"书证","物证"相当于"(事实)例证"。
四.分析课文第一部分(1-5):
第一部分举了几个例子,我们一个个来看,看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一)分析第一个例子:
第一个(组)例子,关于"是"和"这"。先体会一下感情,学生自己读如下句子:
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②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你是贱人!你是淫妇!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你是你是 ......
③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④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⑤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结论:前3个"你这"句式表现力好,"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这"承接的都是贬义词,用了"你这"就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但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成"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因为"你"和"革命家的风度"不能组成复指关系,不合语法,"革命家的风度"不是贬义词,也不合逻辑。"你是个好小子"原本含有假设的意思,暗含否定和讽刺,改成"你这个好小子",就把意思弄反了。
教师明确:
前3个,"这"字表现力都好一些。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字,但是句式已经变化。而且"你这......"一般都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表示强烈的情感(用于骂人、谴责),但是郭沫若后来改的句子不仅不通,意思也不对。
所谓"风度"变成主词,是说"风度"与"你"一起处在主语的位置,"你这革命家的风度"构成同位短语(二者是复指关系),所以说"平行",就是它们是对等的关系,这就根本不成一句话。可见,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