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哲学史上存在着 和 、 和 "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 和 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课堂活动】
探究一:某位学者问一位民工:"你是做什么的?家在哪里?追求什么?"
民工:"打工,家在深山里,追求富裕。你追求什么?"
学者:"我追求精神的满足,是唯心主义者;你追求物质的满足,是唯物主义者。
思考:你同意这位学者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理解吗?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什么呢?请简述各自的基本观点。
探究二:
材料一:①王守仁,明朝哲学家,称自己的哲学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即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决定并产生一切。②贝克莱,18世纪英国爱尔兰大主教,哲学家,他提出"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即被感知"。他认为,人认识的对象就是观念,观念之外没有任何事物。
材料二:朱熹,南宋哲学家。他说:"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
1、"心"、"观念"与天地万物是什么关系?没有它们就没有世界吗?这属于什么观点?
2、把"理"看作世界的主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你认为理和天地万物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