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衬静等手法,营造了简朴、空阔、优美、恬淡、朦胧、宁静、和谐的美好意境。这一片美似仙境的田园,怎能不让作者弃官归隐,流连忘返呢?
附:师适当启发:(田园美主要体现在八句写景诗句上。美在何处?淡雅开阔:近有草屋,榆柳和桃李,灰色、翠绿,夹有粉红与雪白;远有村落、炊烟和桑树,淡淡的蒙胧中透出一股绿意。这是一幅淡雅开阔的田园画。恬静幽邃:草屋前后,榆柳在和风中摇动枝条,自得其乐;桃李在艳阳下自由开放,轻松自如。田野远处,村落隐隐,炊烟袅袅,深巷狗吠,桑树鸡鸣,宁静恬适,幽邃深远。自然和谐:你看,屋宇巷陌,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还有那些没有出场的"往来耕作","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之人,在这片远离尘嚣的田野上,自然相处,和谐生存,是那样平和安定,舒适自足。生机盎然:诗人描绘的这片田园,桃红柳绿,鸡鸣狗吠,"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桃花源记诗》),正是"鸟弄欢新节,泠风送余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一派生机,良可喜人。)
(三)朗读"户庭无尘杂......返自然"探讨:归去如何?
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归隐后的情感的诗句和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自由、安逸、喜悦
问: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五、自主探究
1、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你从诗中你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幻灯片)
清高孤傲、与世不合
洁身自好、甘于清贫
向往田园、淡泊名利
出示名家评论: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著名诗人、学者叶嘉莹女士《汉魏六朝诗讲录》。
师:有人说陶渊明弃官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选择,也有人说他的选择是勇敢高洁的,那么你怎么看?
2、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的这种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的?你认为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反方:由于他的选择,让孩子们忍受饥饿。可能物质没有得到保障,孩子们在学业上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他在《责子》中写到:"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他们不喜欢读书。毕竟物质是精神的基础。他给儿子们的信中(《与子俨等疏》)也看到他的遗憾,他说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没法在官场上度日,同时他说他尽了最大的努力进入官场了,但他没有办法,所以他离开了官场。
正方:西方有个人本主义的哲学家叫马斯洛,他把需求分成:
(幻灯片)
生存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