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 7.巡回指导。学生组内交流展示,老师巡回各组,及时指导,解答疑问。在了解学生基本完成后,让学生上台展示。 8.激励评价。学生展示后具体评价,通过评价激励学生。 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3-8段):记述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9-10段):介绍苏武被放回国经历。 拓展提升: 相传苏武归汉后,曾致书李陵,望其 归汉,李陵作《答苏武书》回复。下面即其中的一段文字。试结合课文和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 (设题意图:本题希望学生能通过独立分析多种历史资料,进一步了解全面的人物形象,立体的人物性格,培养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避免局限于一文一传,将历史人物简单化的倾向。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讨论题,可以着重谈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赞颂他将个人恩怨与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也可以谈封建时代君主对臣下的刻薄寡恩。能有一定创见,反映出自己心得即可,不必求同。) 参考答案: ① 李陵劝降苏武时,曾对他诉说过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这一点在这段材料中得到印证。以"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之功却"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同时,李陵在衡量人生价值时是以个人利益得失为标准的,而苏武则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苏武明知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还是要归汉,是因为在他心中,君国一家,他抵死也要作汉臣,其实是忠于祖国。所以,汉帝给他多少赏赐他并不在乎。他在乎的是自己终于完成了使命,维护了国家民族尊严。这样,两人的境界高下便很分明了,更能说明苏武的伟大。 ② 《苏武传》中塑造的苏武这个形象是成功的,文章生动地刻画了一位爱国英雄形象,歌颂了他伟大的民族气节。但我们对他生活中别的侧面不是很了解。这段文字向我们展现的是他自己归国后不忘故友,因为在李陵劝降苏武时,苏武看到李陵尚存爱国之心,而李陵自己也曾说"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所以苏武归国后希望能帮他"改邪归正",让他回归到节义的道路上来。这是他由己及人、不忘旧情的表现。 自 主 完 成 1.结合课下注释掌握有关班固及《汉书》的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读准字音、句读、语气、语调,读出感情等。 3.结合课下注释,查找工具书,利用网络,初步完成课前布置的项目,形诸文字。 小 组 合 作 1.课前合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源共享,即查出的有关班固和《汉书》的资料交流共用;二是质疑释疑,即对有疑问之处能够一起想办法解决;三是检查落实,即结成学习对子,相互检查重点词语等基础落实情况;四是项目交流,即在课前将自己独立完成的项目在组内进行交流以相互借鉴和进一步修改。 2.课上合作。小组内讨论交流。 3.课后合作。相互检查。小组长敦促完成作业。 交 流 展 示 1.回答问题。回答老师有关预习内容(班超和《汉书》)的提问。 2.齐读文章。学生在老师要求(实际是按照三个部分)下齐读。读完后,听老师提示纠正。 3.感受范读。听老师范读各部分,注意标注字音和停顿。 4.组内交流。按照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