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案
课前系统 1.教材的地位和内容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框是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的过程》之第一框,
与第五课所反映的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二框学习"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作了知识准备。所以这节的内容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框主要包括实践的含义及特点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两大部分基本内容。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勇于展示自己的观点,亲历知识的生成的历程,切身感受哲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求索真理的思维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知识过程和方法的教育。 2.课程三维目标的确定 2.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框教材重点介绍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生在这一知识生成的体验过程中可以加深学生对实践第一性观点的理解和认可,而且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及展示的过程中体验到求知和展示自我价值的的乐趣,这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因此本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
2.1.1 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2.1.2 体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快乐。
2.2 过程与方法 本节内容逻辑顺序为实践含义-->实践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中以学生合作探究得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重点,让学生们从知识生成过程中体验哲学追问、思辨的思维方法。因此本节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可定为:
在探究中学习求索真理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追问、思辨等能力。
2.3 知识与技能 本节内容的课程标准是"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理解实践的含义及特点,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可定为:
2.3.1 理解实践的含义及特点,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3.2 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点、难点的确定 3.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因此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2根据高二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在理解"实践的含义"及"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特别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时恐有困难,因此确定本节的教学难点为:
3.2.1实践的含义
3.2.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教学方法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