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案第2页

 (1)、科学家探究过程中经典实验的探究过程;

(2)、阐述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过程。

五.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板书、课件

探究历程的经典实验回顾与探究

强化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实验

概念得出

  播放第19届寿光蔬菜博览会视频,视频中体型巨大的瓜果和娇翠欲滴的蔬菜都给我们带来了视觉震撼,这一切都离不开绿色植物的什么生理过程?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最重要的生理作用之一,与生物的生活、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对光合作用的探究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历程,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共同回顾光合作用的发现之旅。

(板书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1.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生长在土壤中,土壤是植物的食物来源。

2.1648~1653年,比利时医生海尔蒙特做了一个简单而有意义的试验。他把1棵重5磅的小柳树苗种在桶内,桶上加盖,防止灰尘落入,桶内装有已称重的土壤。他用纯净的雨水浇灌树苗,5年后的柳树长到270磅,而桶内土壤损失却极少。

●由于显微镜的发明,人们发现了植物的气孔,并因此推测植物与空气发生着作用。

  

3.1771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把一只点燃的蜡烛和一只小白鼠分别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久就熄灭了,小白鼠也很快死去;但他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则不容易熄灭;将小白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白鼠也不容易窒息而死。实验证明植物能够改善因蜡烛燃烧而损坏的空气。

  

4.1779年英格豪斯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做了500多次的植物对空气影响的实验,证明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改善空气。

5.1804年,沙斯修以人工定量配制的空气充入放有绿色植物一起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内。一星期后测试发现:

6.绿色植物利用光照,吸收,CO2,释放O2,光能去了哪?

7.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把绿叶放在暗处几小时,然后将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一段时间,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曝光的一半叶片呈蓝色,而遮光的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

8.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暴露在光下,在显微镜下发现好氧细菌集中在叶绿体受光部位的周围。他又将棱镜产生的光谱投射到丝状的水绵体上,发现好氧性细菌在水绵周围的聚集情况。

  

  

  

  

  由以上探究历程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书写光合作用反应式,通过数据和类比(一年内地球上所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相当于我国24个三峡水电站一年的发电量)让学生明白光合作用是整个生态系统能量之源、物质之基!

9.O2中的O来自什么反应物?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这个问题

10.20世纪40年代,美国生物化学家卡尔文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14C的二氧化碳进行实验,经过艰苦努力,基本确定了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的环式代谢途径(即卡尔文循环)。卡尔文因此获诺贝尔奖。

●光合作用研究的仍未停止

光合系统的高效传能和转能超快过程到底是如何进行的?

光合作用在常温常压下使水裂解释放氧气,这是怎样做到的?

进入量子水平......

探索,永无止境!

人类仍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希望大家能以造福人类为己任,将来通过研究光合作用提高粮食产量,解决全球人类的吃饭问题 思考回答:

是光合作用。

化身小小科学家

角色体验,探讨回答

问:海尔蒙特得出了什么结论?(柳树的生长主要靠水而不是土壤);他忽略了什么?(空气);给土壤称重时应注意什么?(烘干);实验中土壤重量也有少量减少,除了实验误差外,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植物吸收了其中的矿质元素)。

问:当时普利斯特的实验有时成功,有时却不能重复上述结果,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你知道原因吗?(在光下就成功,在暗处就不成功)。

问:该实验是对照实验?(是,属自身条件对照);单一变量是什么?(光照)

是能否证明植物在放出氧气的同时,吸收了二氧化碳?(不能)

O2增多,CO2减少

问:现在能证明吸收了CO2?(可以)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光能转化成了化学能

学生合作探究设计实验并通过投影仪展示。

问:实验前为什么把绿叶放在暗处几小时?(让叶片中的营养物质消耗掉);该实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什么?(曝光的一半叶片和遮光一半叶片);实验结果说明什么?(植物在光下合成了淀粉)。

学生合作探究设计实验并通过投影仪展示。

问:选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是什么?(丝状绿藻,含带状螺旋形叶绿体,有利于直接观察光合作用发生的位置);实验说明了什么?(①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学生板书光合作用方程式,总结原料、产物、场所、动力

将鲁宾和卡门的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三种可能的实验结论。并明确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实验步骤书写的严谨性。

学习同位素标记机示踪技术

光合作用于1771年被发现,历经200余年,对光合作用的研究不断小有所成,其中有6次因有重大突破而获诺贝尔奖。

人类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人工合成粮食,从而掀起世界性"绿色革命",彻底解决粮食问题。尽管在探索中还会有数不清的困难,但我们坚信这一天一定会来到。

  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并提出学习主题:光合作用

提出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引导到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不要盲目相信权威和直觉,科学需要有实验证据来支持。科学家应该是一个健康的怀疑者。海尔蒙特的实验虽简单,但坚持5年却不容易。他的认真推翻了长期以来人们所持的错误观点。

人类研究的方向从土壤转向了空气。显微镜的发明为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工具。

上述实验说明科学设计实验过程是实验成败的重要因素。

解释定量与定性分析的区别。技术进步再一次促成了新的研究成果

类比推理的方法是迁移发现的重要途径

暗处理的意义;

复习对照实验;

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之外还有糖类(淀粉)。

恩吉尔曼能在精密技术条件尚未发展的时代,以简单的,然而却是极其精巧的实验,揭示了这一重要的科学规律,令人叹服!说明,科学家的大胆设想有时候比技术更加作用。

技术进步继续推动科学发现

同位素标记法,这种方法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被广泛应用。

总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规律,鼓励同学们学习伟大先行者的精神,大胆探索,取得新的突破!

希望,同学们中将来也有诺贝尔奖获得者...

渗透社会责任和职业规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