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为了抒发情感,作者在文中充分展开联想,体现在哪里?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作者由故都的秋联想到江南的秋,通过对比,反衬出对故都的秋的向往之情。
②文中在对故都的秋中的槐树、蝉、果树等景物的具体描写后,想到南国秋中"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等,这些与故都的秋一比,秋味也得逊色。与开头相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
③文中由现实中对秋的感受,想到外国及中国古代诗人对秋的描写,意在表现人们对秋的那种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是没有国界、不分人种的。感触最深的要数中国的文人学士们,当在仕途上不得志时,内心多产生失落、凄凉之感。作者写古代文人学士,实际上也是在表白自己,表白作为一名有着民主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内心多感的"情趣"--深远的忧虑和孤独冷落之感。作者独立于北国的寒秋中,曾经如夏蝉一样高唱过"唤醒民众的醉梦,增进民主的地位"。
4.作者对于北平秋天的那些著名的风景,只是点到为止,而主要描写普遍存在于家家户户街头巷尾的那些景象,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三个原因:①这是由作者的思想决定的,他想追求"清""静"的生活,内心又笼罩着淡淡的"悲凉",那些著名风景区都是游人云集、热闹非凡的地方,那里的景色难以表达作者的这种思想;②那些著名的风景,是古往今来墨客吟咏北平秋天常用的题材,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容易道出新意来;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些常见的景象人们虽然很熟悉,早就习以为常,但是往往忽略了它们的特殊意味,作者把它们挖掘了出来,集中了起来,使人更深刻地体味到北平的秋"味"。
争论话题 对于《故都的秋》的主题,历来见仁见智,有人认为是颂秋,有人认为是悲秋,有人认为是表达对故都的眷恋之情,有人认为是表达了一种深沉的爱国之情,还有人认为是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你对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什么看法?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故都的秋》抒发了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之情。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性格。
(观点二)《故都的秋》表面是在悲秋,实为颂秋。如作者所说,秋能引起人们"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但作者在开头和结尾都用南国的秋和故都的秋作对比,衬托出北国秋景之美,秋味之浓,秋意之十足,渗透着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深的挚爱和眷恋。文中写了家家户户的庭院秋色,写了高空下寂静的牵牛花,写了无声地飘然落地的槐花,在悲凉中又写出了故都人情的深沉、温暖,富有情味。写到处是成熟的水果,这是写清、静、悲凉中的成熟和充实,给人生气盎然的韵味。所以说作者实际上是在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悲凉来颂秋。
(观点三)《故都的秋》不但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深眷恋之情,更是传递出他的爱国情愫。郁达夫在他短短四十几个春秋里,身处乱世,饱经忧患,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在《沉沦》中借主人公之口发出"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的呐喊,这也是他的心声。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他借写故都的秋景,表达的是一种深沉的爱国之情,对故都的秋有多眷恋,表明他对祖国的爱就有多深。
(观点四)《故都的秋》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清""静""悲凉"只是总括了故都的秋的景物特征,不能概括全篇中心,没有揭示课文的内蕴。其实,郁达夫也是"秋士",一生穷困潦倒,四处颠簸。他借《故都的秋》抒发了自己内心苦闷彷徨的心境。他想超脱现实,寻找他的闲适安静,秋晨、秋槐、秋蝉等秋景的描写正是这种心境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