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进厂当工人,1971年参军,1973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因在部队中遭受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曾一度寄住精神病院。著有《诗探索金库:食指卷》等。
3、时代背景:一些曾经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人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作家,如史铁生,叶辛,梁晓声,张承志,张抗抗等,他们都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知青文学。然而,更多的知青则永远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他们在九十年代的下岗潮中更是首当其冲,经常被工作单位裁减而失业。
4、学习生字:
骤然(zhòu) 缀扣子(zhuì) 绷(bēng) 窗棂(líng)
5、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诗共七节。
第一节是对当时告别情景的真实记录:"一片手的海浪翻动","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第二节写了火车开动诗人离开北京时的感受:挥手送别的景象,反衬了离乡人得依恋之情,车站晃动的幻觉以及自己对眼前景象的不解,则分明表达了诗人以及当时青年人所共有的迷惘与失落。
第三节,诗人化用了那首有名的《游子吟》,既写出了诗人失落和迷惘的心绪,又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依恋之情。
第四节承接第三节,写诗人不由自主地探出车窗,与亲人告别,他从送行者的表情中明白了此刻的意义。
第五节写出了自己"四点零八分"的强烈的感受:无比的失落。
最后两节,诗人直接写自己对北京的依恋之情。这里诗人刻画出的是那个动乱时期年青一代的生存状况:动荡、惶恐,却不乏深沉的忧患。
这首诗通过对"四点零八分"在北京车站与亲人离别的撕心裂肺的场面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对故乡的难舍难分之情,更反映了一代知青对自己、对未来的迷惘、失落、恐惧的诸多心理感受。
四、教师小结:
1968年12月20日四点零八分,诗人离开北京到山西插队,"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成了诗人个人命运的记号。朗读课文,体会诗人在这一瞬间独特的内心感受。
明确:这一瞬间诗人的内心是非常矛盾和迷惘的。因为此刻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