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完成电子层知识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带有一定的抽象性。教材为这个内容的教学提供了两幅插图(即电子层模型示意图和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将电子层形象化,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同时学生在初三化学中已经对原子的基本结构有所了解,因此学生有能力完成该部分的自主学习任务。这样安排既能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又能提高课堂效率。
3.采用设问引导,使学生通过对表格数据的分析,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教材为此部分内容的教学提供1-20号元素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数据,需要学生根据表格数据找到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表格数据系统而全面,是锻炼学生思维的良好素材。但是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却可能因为缺少思考方向而不知所措,此时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既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容易使课堂沉闷,学生还可能对强加给自身的知识产生排斥心理,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解决这个矛盾,我采取问题引导式,以设问的形式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这样既保留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又解决了学生探究路上的障碍问题,有利于学生针对性的分析数据,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
4.对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化合价变化规律,以学生动手绘图为主,引导学生将表格数据转化为图像,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数形转化能力,也会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利用图像的直观性,也能大大降低学生对规律性的理解难度,实现课堂的高效开展。
5.以直观形象的原子半径模拟图为依托,使学生通过感性认识突破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教材为此部分内容的教学提供了短周期元素原子的半径数据,是原子半径递变规律最有说服力的材料。此时如果引导学生来分析数据,对比和总结,过程较为烦琐单调,且学生容易遗忘或发生混淆。此部分内容的学习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原子半径的大小,而是从整体上把握其相对递变规律,采用模拟图像的方式给学生直观的呈现原子半径大小,学生很容易从图像中把握原子半径的整体递变规律,这样的方式,既降低了学习难度,又减轻学习了负担,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6.设计难度适中的习题,使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突破应用难点。理论性的内容难免空洞,学生只有在应用过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理论,必要的课堂练习既充实了课堂内容,又符合学生掌握新知识的需要。
7.结合本课的教学实际,指明学习过程中的要点,理清学习的思路,总结归纳形成元素周期律概念。学习的过程是突破一个个单独的环节,我们老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将独立的环节连接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课堂小结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