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 丁夜 四更 1~3点 平旦 戊夜 五更 3~5点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五、地理名词
【西河】秦、晋之间的一段黄河,古称"西河"。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如《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汉以来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都】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今河南南阳)。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和京都长安。
【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词。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主要建都于自认为是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相传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的一般说法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如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赤县神州】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