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987) ,原名梁治华,字实秋,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年8月赴美留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4年到上海编辑《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1938年抗战开始,梁实秋在重庆主持《中央日报·平明副刊》。主要著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杂文集《骂人的艺术》。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
2、人物介绍
梁启超是广东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1895年通康有为一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反对袁世凯。这是梁启超作为活跃政治家的一面;她曾经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小说""小说界革命",早年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代表性作品《少年中国说》,晚年在清华著书立说,合编为《饮冰室合集》,这是他作为学者的一面。
梁启超最早接触清华,是在1914年冬,那时,清华建校才3年多,提倡德、智、体三育并进和人格教育。梁启超作为名人被请来校做演讲,他讲的题目为《君子》,引《易经》中乾、坤二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勉励学子们树立"完整人格"。他的演说对清华优良的学风和校风的养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以后,学校即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字定为学校的校训。
3、旁注法
就是在文章的旁边做批语和注释,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时候把读书的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空白的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还可以写下读到此处的所思所想,记下真实的感受。
【预习自测】
1、 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莅校( ) 迥乎( ) 精悍( ) 步履( )
谦逊( ) 激亢( ) 屏息( ) 蓟北( )
涕泗( ) 箜篌( )
2、解释下列词语
叱咤风云:一声呼喊、怒喝,可以使风云翻腾起来。形容威力极大。
迥乎不同:形容差别很大,或完全不一样。
莅临:来到;来临,光临。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
博闻强记: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3、理清文章思路,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第1 段):
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2-9 段):
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
第三部分(第10 段):
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
二、【探究点一】筛选文本信息
描写方面 关键词句 1 开场白 "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2 声音 广东官话 沉着而有力,宏亮而激亢 3 内容 丰富而有趣,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背得出 4 表情 左右顾盼,光芒四射 痛哭流涕 张口大笑 5 肖像 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步履稳健,风神潇洒 6 语言 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7 动作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敲打秃头 通过筛选关键语句,你能看出作者笔下的梁任公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梁任公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有思想,感情充沛,沉稳、睿智、潇洒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神态等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探究点二】给下面的语段做旁注,可以从写法特点和表达效果等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1、他的演讲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 办事认真,学问和书法的修养都很好
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
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
十分美观。
2、走进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 说明了人物特点:身材(短小精悍) 步履(稳健)
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 眼神(光芒四射)
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
3、"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 生动、幽默、有趣、自负、谦逊。
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4、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精彩的演讲,富有感染力 ,画面感极强,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 给听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公何!...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
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
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
【探究点三】作者是如何在记叙中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情的?
(1)直接抒发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
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2)半直接半含蓄地抒发
A.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3)完全含蓄地抒发
A.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B."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任公先生,是一种尊敬和爱戴。